![undefined]()
![]()
令狐冲:“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
任我行:“你怎么退,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世上又出现一个腥风血雨的江湖,那就是家长微信群!很多家长被它绑架,有说不完的忧伤和心累!
![]()
有了微信群,沟通是方便了,可有些东西时也在慢慢变味
家长:
每天下午4点, 准时打开微信, 静等着老师发送的作业反馈,如坐针毡、 过度焦虑成了新常态。
聊天软件24小时待命, 只要班主任发送一条信息, 就会顺手回复一句 “谢谢”。
抱着手机,每天查阅家长群中老师发送的各种信息,甚至生怕漏说一句 “辛苦了” ,“谢谢” 。
老师:
传达各种通知;
不定时回复各种家长提问;
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轮番轰炸;
明明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 到如今却成了戒不掉的习惯。
![]()
怪象1.回复 “谢谢” 早已成下意识行为
早上六点睁开眼, 总会不自觉地摸一摸枕旁的手机,熟练地点开QQ家长群, 瞪大眼睛仔细瞅着每一条信息。 而这个动作, 从自家儿子上小学那天起, 7年来已然成了一个戒不掉的习惯。
24小时待机, 每天无数次确认家长群里的各种信息, 当新信息的提醒声响起, 她总会下意识地点击, 哪怕班主任说一句 “孩子已经放学”, 她都会自动回复一条“辛苦了” 或是 “谢谢”。
恰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张瑞新每天都会反复输入很多遍, 用她自己的话说, “如果不写, 我心里总觉得过不去。 ”
在电脑另一端的老师早已习惯了手边这个不定时 “炸弹” , 当通知发送到家长群的一瞬间, 他总会习惯性地关闭对话框, 即便家长群的图标依然跳动, 就算不用看也似乎已经知道家长所写的内容。
直到下班前, 杨新华用手指习惯性地把鼠标滚轮滚动四五圈, 面对30多个 “谢谢” 与 “辛苦了”已见怪不怪。
![]()
怪象2:老师没表扬孩子也要说声感谢
虽然张瑞新的孩子几个月没受到老师表扬, 但是收到老师的点评后, 她还是没忘感谢老师。
“3号、 7号、 20号……作业完成质量高、 书写认真, 值得表扬;
11号、 17号……作业虽然完成, 但错误较多, 需再接再厉;
31号、 35号……作业错误较多, 请家长与学生多注意” 。
下午四点, “31” 这个普通的数字对于张瑞新来说似乎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每天她都能从班主任下发的作业反馈四十多个学号中迅速地发现它, 并准确地了解它所在的位置, 而这个数字背后所指的不是别人, 恰是自己的儿子。
这一天, 31这个数字没能如愿出现在最前列。 张瑞新有些不高兴, 比较自己孩子几个月来的作业记录, 基本就没受到过表扬,一时间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涌上心头。 即便如此, 她还是没忘将 “老师辛苦了” 五个字发送到家长群。
电脑另一端, 杨新华将作业反馈信息发送到家长群, 不过十分钟, 放在一旁的手机如约响起, 这位班主任接起来后便说了句, “嗯,您看到作业反馈情况了, 请讲。 ”这样的电话杨新华几乎每天都会接到, 虽然发送到群里的只有一串数字, 但是家长却深谙这数字背后的含义。
有的时候就算杨新华将期末考试两份书写工整的试卷, 以匿名的形式发送到群里, 仅供各位家长与学生进行参考, 但对于部分家长来说,没有表扬似乎就意味着无声的批评。
![]()
怪象3.数次留言只盼给孩子打个优秀
一位家长见到孩子有进步, 便给班主任打电话, 希望她给孩子个优秀。 班主任在群里发信息婉拒了她, 她却第一个表示理解。
对于在省城一所热点小学从业超过十年的李璐新 (化名) 来说, “优秀、 良好、 及格……” 几乎每个词语在她的字典里都有非常明晰的解释, 作业认真、 书写认真、 错误率低于5%似乎才能配得上 “优秀” 二字。十几年来, 这个标准几乎从未发生改变, 只是今年年初一通电话, 让这位班主任动摇了。
有家长打来电话,小心翼翼的问“李老师, 能不能给我孩子打个优秀? ,鼓励一下孩子呢?” 李璐新有点愣住了, 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沉默片刻回了句,“谢谢你的建议, 我会考虑。 ” 说罢便挂了电话。
只是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出乎了这位班主任的意料之外, 第二天一早, 当李璐新再次打开手机, 突然数条QQ留言同时弹出,部分家长联合起来希望李璐新能够放宽 “优秀” 标准。
“其实只是想用最婉转的方式告诉所有家长, ‘优秀’ 要不来。鼓励有很多种, 但对一个班级来说, 一个违心的 ‘优秀’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确实有失公平。 ” 这段斟酌许久的话发到群里,收到的回复依旧是 “李老师, 您说的极是, 辛苦了。 ” 一时间, “您说的是” “您辛苦了” “谢谢李老师的点拨” ……让李璐新有些哭笑不得。
据说群里有个潜规则,老师一发言,无论说什么,秒回:“老师您辛苦了,保重身体”,必须官方指定表情表示友好 ,同时集体刷屏点zan……
怪象4.班主任一句话让拖把 “成灾”
家长会上班主任说班里拖把很难用, 第二天教室里便多了十几把拖把,由于无处存放, 她无奈地在群里发信息求助, 迅速有家长应了下来。
“班里拖把太难用了, 要是多几把好用的拖把就好了。 ” 初二班主任刘鑫 (化名) , 家长会上无意的一句话, 被大多数家长“逮了个正着” , 虽然四十多名家长无一人应声, 但第二天一早,当刘鑫再次走进教室, 门后就像有什么东西, 无论如何大门也无法打开, 刘鑫探了探头, 可把她吓了一跳, 门后竟然堆了十几把拖把, 刘鑫只得暂时将它们放在一旁。
无奈之下, 她在家长群中写下了一句话, “非常感谢大家, 但哪位家长家里有资源, 可以暂存一下各位家长送来的拖把? ”此话一出, 不出一会儿工夫, 便有家长应了下来, 那天下课, 一辆小轿车已早早停在学校门口。
“不仅是送拖把, 有的家长每个学期都会送班里每个孩子一个小本子, 有的时候还会主动赞助班级活动, 就算老师不收,但仍有人要送。 ” 家长孙先生说,孩子班里运动会会有家长自愿帮忙, 学生放学车流量较大为了保证孩子安全, 有的家长自愿维持交通, “有时参加觉得浪费时间, 但不参加又想多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 确实很纠结。 ”
![]()
家长群是江湖
学生家长处事风格各异, 在群里的发言风格各异, 家庭经济条件、 孩子学习成绩……这些使群里的家长分为不少 “门派” , 有媒体总结了家长群里家长的各个类型。
一呼百应型
老师吱个声家长刷爆屏
从事销售工作的张女士最近被手机弄得心神不宁, 她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 自从加入了儿子班级的家长微信群和QQ群,就被成天响个没完的群闹得不得消停。
张女士介绍, 其实这些99+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无用的, 如孩子在课堂上的举动, 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图片, 家长就会迅速跟上, 再用无比膜拜的语气发上一句: “××老师辛苦啦! ××老师太有爱啦! ”
有时老师刚布置重要的作业, 之后就会有无数的 “会来事儿”的家长撒花、 点赞、 发赞美表情, 就连收到字样也会爆屏。
![]()
富有心机型
晒娃是想说我家很优越
李女士孩子今年升入幼儿园大班, 家长建立微信群成了晒娃的地方。
比如假期刚结束, 就有家长在群里晒出了带着孩子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有晒孩子坐头等舱飞机, 晒孩子乘坐豪车的, 晒香港迪士尼游玩, 还有的晒孩子在巴厘岛海滩别墅的度假场景。
“这哪是晒娃, 通过图片能让老师看到谁家住别墅, 谁家开豪车。 这就是通过晒娃背后的信息来获得老师的关注。 ” 李女士说。
有个段子听说这么说:“心机妈”各种晒娃,给老师加深印象。有晒娃在日本迪士尼的,也有在泰国海滩的,有晒娃坐飞机的,更有发坐高铁特等座的……终于在一个妈妈晒了一张孩子从一辆玛萨拉蒂豪车里下车的照片后,晒娃秀消停了……
疑神疑鬼型
回复不及时家长很闹心
张女士有时候拿出手机看到老师布置完一项作业, 还没等反应过来回复, 就被 “眼疾手快” 的家长抢先了, 等张女士回复上去,老师已不再吱声了。
“这一天给我闹心坏了, 我就想怎么老师没答复呢, 是不是我平时哪里做得不对? ” 晚上, 张女士又试探性地给老师发条微信,结果没一会儿老师就答复了, 张女士提着一天的心才终于落地。
患得患失型
为班级做事有机会就抢
开学第一天, 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课程表的图片, 想让家长帮忙制成电子版。 贾先生制作电子表格非常熟练, 马上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始制作, 4分钟后他将表格做完, 一看已经有学生家长在1分钟前就将表格发送到群里。
仅过几十秒, 还没等贾先生反应过来, 就有家长 “主动请缨”要为班级打印50张课表, 看老师对家长表示感谢, 贾先生心里不是滋味, 抢着干活都没干上。
观点
如今,每个中小学生家长的手机里,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家校联系微信群。为了及时跟进老师布置的作业、了解孩子的动态,许多家长不得不时刻“紧盯”微信群内消息,生怕有所疏漏。但情况往往却是,群里100条未读消息中,只有1条是老师通知,剩下的99条都是“老师您费心了”“非常感谢您”之类的客套话。
不可否认,相比于以前的“请家长来学校”,如今的微信群、QQ群给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交流探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和渠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家校群却变了味:有的家长过度谄媚、吹捧老师;有的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晒娃”;有的家长好胜心强,总想与其他家长一争高下……
“老师的通知到底要不要回复?不回的话会不会让老师觉得我态度不好?我的孩子会不会因此不被关注?”家长的种种过度反应,其实是对教育焦虑的一种反映。事实上,家长和老师之间更应该注重沟通的质量与效率,而并不是客套话说得越多,交流的效果越好。有时候过于频繁的信息往来,反倒对家校双方都造成了负担。如果家长和老师每天都要在铺天盖地的无用信息中费力搜寻有用信息,那可真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一个清清爽爽的家校微信群,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营造的。当老师能够用爱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当家长能够放平心态去呵护孩子的成长,当家长与老师之间少了客套、多了真诚,构建一种健康的家校关系就不再是难题。
来源丨网络综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