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妖风”又起,有些盆友又在转发“更换新电表之后,电费几乎要翻一番”的谣言,小编表示好扎心呐!
随意点开一些文章,什么“电表被蓄意加速”、“电流量超出电表限量就会飞快加速”等等……妥妥的“大骗纸”画风!!
关于电表的各种谣言真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实在小编已经辟谣得心好累了
干脆让专业人士为你逐一“打假”
谣言1
有人在家做测试,把功率2P的空调开了3.5小时,加上日光灯、冰箱和笔记本电脑,耗电量应该在14度左右,但他家电表显示的电量大大增加。
解读:
天津欧莱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表示,一个电表的出厂要经过重重“关卡”,要想动手脚让电表“跑快”,根本不可能!用户如果对电表走度准确性存在疑问,正确的做法是向供电企业或者是属地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咨询或者申请校核电表。
谣言2:
电流量一旦超出电表正常工作的5A或10A限量时,电表读数就是以正常值几倍的速度飞快旋转。
解读:
小编看过国家级的计量机构还有供电企业的计量中心做过的多个测试,均显示5(60)A的智能电表不论是在基准电流5A还是在最大电流60A的情况下,电能表的准确度均符合标准,“转得更快”可能是错觉……
谣言3:
为什么电力部门不提供正常工作电流为15、20、30、40A的大电表,而只提供5A或10A限量的电表呢?
解读:
目前家用智能电表是5(60)A电能表,也就是5A~60A之间的电流都是允许通过的,能让我们安全使用更多的电器,也不会无故导致用电量飙升。
谣言4:
智能电表也会耗电,转嫁给了消费者,太坏了!
解读:
智能电表的设计是将本身损耗计入了公共电网的传输损失中,即“线损”,意思就是智能电表也耗电,但这部分产生的电费不是由用户来承担,而是由供电企业承担。
其实,早在2014年,央视就已经在新闻报道中揭露:“电表加速”的说话毫无根据,是彻头彻尾的谣言。然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让不少网友不自觉地加入到谣言的传播中……请大家相信科学呀!
继续给大家科普:
一个电表的构造有多复杂你造吗?!
以欧莱克电表为例,
第一道安全锁
出厂铅封
电表内部的电路设计是电表生产厂家的商业秘密,普通电工即使能打开电路板,也弄不明白极其复杂的电路图和工作原理,难以判定电子元件的分工。如果随意动手脚,电表可能就报废了。
厂家在检验合格后,会给电表上设置第一道安全锁,也就是下图中的出厂铅封。有了这一道安全锁,相当于厂家保证:电表一切正常!
出厂铅封位于电表正上方。
第二道安全锁
检定铅封
有了厂家的合格证还不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还会从同一批生产的电表中抽取一定数量的电表进行检测,检测无误后,这一批次电表才能拿到“准生证”,被送进供电局测量中心进行“大考”。
市质监局工作人员介绍,市质监局授权市供电局计量中心进行电表检测。市质监局会不定期对供电局的检测行为和检测结果进行抽查,若发现不符合国家检定要求的行为,授权就会被暂停,甚至被取消。
确实存疑?给你支招!
是电表出故障了吗?
先切断家里全部电源开关看一下,如果电表还在走字,那可能就是有问题了。
下面这些电表“走不准”的错觉,你有吗?
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这是一张来自广州质监的图表,算一算以下电器都待机的话,每个月要浪费多少电!
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这些“耗电大户”:液晶电视机、机顶盒、电脑显示器、变频空调……甚至手机充电后不拔插头,也会继续耗电的……
(据测算,机顶盒一年下来能吃掉你大约150度电,算算是多少银子~~)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让“电表哥”的世界充满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