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寓为”鹰潭小香港“的传奇故事

2020-06-20 09:34:53

一直以来,西站社区干部、居民都在为社区该叫“西站社区”还是“铁路新村社区”而议论不止,前一个名称和东站、南站社区相呼应,另一个更加直观清楚地说明地理位置。而不管使用哪个名称,社区都带有明显的铁路“色彩”,正如鹰潭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我市不少社区也因铁路建设而诞生、发展。

西站社区因房屋规划合理、小区基础建设完善、绿化程度高、卫生条件好等原因,在过去曾有“鹰潭小香港”的美称。如今,这个以铁路职工及家属为主要居民的社区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居民,共同将社区打造为邻里关系分外和睦的和谐社区。日前,记者来到西站社区,和社区干部及居民一起“说说咱社区”。


同一个“家”住着五湖四海的“家人”

鹰潭之所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不仅仅因为铁路拉来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把天南海北的诸多“铁路人”拉到了这里,并扎根下来建设鹰潭这个共同的家园。

73岁的居民薛桂珍是江苏人,1958年随支援铁路建设的父母一起来到鹰潭,1961年入住西站社区铁路新村后便一直没有搬走,已经在社区住了五十多年。

“当时我在铁路公安段工作,一开始还是单身,就住在四五个平方米的小房间,后来结婚,生了儿子还是住在那里,非常不方便,”薛桂珍说,“到了1964年,附近有人搬走后,我们家才住到了32个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二三十年。”而薛桂珍回忆,当时的房子都是用黄泥巴糊墙,再加点石灰水泥,下雨天家里还会掉泥巴,桌椅一碰到墙壁就是一个洞,“我们家人不多,住得还算好,有的人家祖孙三代都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没法住,一直到2001年才搬进了现在的房子,更宽敞,条件也更好了”。

来自四川的熊光佑今年已经77岁,1976年就住到了铁路新村。熊光佑说,自己以前先在福建当兵,后调到鹰潭,之后进入铁路车辆段工作,接着又到了铁中(现实验中学)当老师,一直到退休。“虽然四川离鹰潭很远,但是因为我当过兵,也在外面到处跑惯了,所以没有什么不适应的,饮食也好,生活习惯也好,适应很快,”熊光佑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的环境、卫生、治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地面变干净了,居民活动变多了。”

71岁的居民曹仕民来自浙江,2001年开始到铁路新村居住,对于社区这十几年来的变化,她说感受最深的是居民关系越来越和睦。“每天早上很多人一起去锻炼,晚上一起散散步、聊聊天,真的感觉就是一家人,因为社区里住的很多都是铁路职工和家属,大家以前是同事,现在是一起住了多年的老邻居,彼此互相照应的情况很多,”曹仕民说,,大家互相交流的机会多了,邻里关系就更和睦了。”

从“鹰潭小香港”到和谐大家庭

西站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双楠介绍,西站社区前身是铁路上的“家属委员会”,上世纪70年代分别成立了铁路新村居委会、西站居委会,2000年两个居委会合并后成立了西站社区,居民以铁路职工和家属为主,“社区属四青街道办管辖,共有住户1773户,人口4890人,设立了7个居民理事会,30个居民小组,过去居民全都是铁路职工和家属,现在占比大概在70%”。

周双楠说,自己于1998年到铁路新村居委会工作,当时正值小区拆迁改建,后又成立了西站社区,短短几年间社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当时在鹰潭的老城区里,我们社区的房子规划很好,间距很合适,绿化程度高,安装了监控设备,到处都有路灯,在那个时候现代化程度算很高的,所以有‘鹰潭小香港’的美称。”周双楠说。


而在周双楠看来,社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和谐,居民关系和睦、团结。“我们经常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节目都是我们社区的居民自己出,不需要到外面去请人,参加活动的也都是我们自己社区的居民,”周双楠说,“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也很支持,像上个月我们举办了社区居民运动会,很多居民还自发报名当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非常开心,我们还有太极拳、健身操、舞蹈队等文艺队伍,到了春节、国庆等重要节假日都会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活动,把居民聚到一起共享欢乐时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