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赵毅衡:“媒介”与“媒体”: 一个符号学辨析

2020-10-11 11:36:55

“媒介”与“媒体”:
           一个符号学辨析
       关于“媒介”与“媒体”的用法,混淆由来已久。这个术语群中的其他词,也是经常被混用。学界对这些混淆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些术语的区分非常重要,可以说当今文化很多问题没有说透,没有理解清楚,与我们自己的混用有很大关系。一旦区分清楚,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晰地讨论当代传媒与媒介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冷热媒介,定调媒介等。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时代传媒企业之庞大,体从业人员之多,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大热点,甚至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但有关媒介的概念之混用,已达到了极致对于从事文化工作的大量专业人士,这种混用是不可原谅的尤其是因为此种混乱,反映了对传媒的本质理解不够,尽管都是正规训练出身,某些问题上可能缺少深思


本文试图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媒介问题,对有关呼吁做一个清理,进行仔细的鉴别,以期在学界内达到大致上相似的理解因此,笔者欢迎不同意见的争鸣


载体媒介媒体传媒渠道体裁
这几个术语,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来临,变得越来越重偏偏这些术语在各家的讨论中经常混用,定义不清; 在一些符号学或传播学专业书籍,甚至教科书中,使用也很随意,弄出许多歧义笔者对此先做个辨析

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索绪尔称为能指,皮尔斯称做再现体,经常也被大家直接称为符号符号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被人感知,但是感知本身需要传送,传送的物质称为媒介(medium,又译中介),媒介即是储存与传送符号的工具叶尔慕斯列夫认为媒介即符号系统的表达形但他又把符号的能指称为表达层(plane of expression) ,因此媒介往往与能指形式( 符号载体) 混淆不清

媒介与符号载体的区别在于: 载体承载符号,而媒介让这个感知得到传送传播学中往往把媒介称为传送器(transmitter例如电视,符号载体是图像与言语,传送器是电磁波,或者整个电视技术

艾柯认为符号表意必然是异物质的(heteromaterial这话不一定对: 只有在出现表意时空距离时,符号才需要与载体不同的另外介质,即媒介,来给予传送也就是说,载体与媒介这两者的区分,要在有时空距离时才会出现: 海啸可以是天谴的符号载体,如果目击,它的载体是海啸; 如果电视转播,它的媒介才是传送的画面一旦符号时空距离消失,媒介也就消失而且,在近距传达中,区分异物质媒介没有什么大必要: 我手握茶杯,感觉到烫(热感) ,载体(杯子) 直接把感知传送给我,无须媒介; 做梦时,符号由心像承载,但是找不出媒介; 当我直接听到对面的人说话,看到对面的人面孔时,说声源是载体空气是媒介,说表情是载体光波是媒介,未免多此一举符号(准确地说:能指,或再现体) 是个抽象的意义项,载体与媒介是包裹并传送符号感知的物质

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

1、任何符号都有载体; 当符号表意有时空距离时,需要异物质媒介; 当代媒介学,研究的对象事实上是载体/或者媒介

媒介一词的西文medium为拉丁文中性单数,其复数形式为media,意思即各种媒介”,在当代文化中,media指专司传达的文化体制,中文译为媒体,媒体是一个文化类别,是一种社会体制,在比较抽象的意义上,可以用传媒这个中文术语

但是media又是medium的复数,因此multimedia text应为多媒介文本”。学界常用多媒体文本,是误译导致误用

从博德利亚对当代文化的批评,也可以看到媒介媒体不能混淆: 一旦事件进入传媒,传媒就按拟像四个阶段延伸: 第一阶段,媒体介入零度事件; 第二阶段,将其变成媒体事件,同时将其抽象化为信息; 第三阶段,若干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形成若干媒体事件,在角度方法内容等不同技术手段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事件,越来越多信息的出现,只是为了掩盖事件退出这一个事实; 第四阶段:媒体与事件已经不再有联系,它只是自身的拟像媒体信息互相指涉,而不指涉事件所以,博德利亚声称作为事件的海湾战争从未发生过,这场战争是一个媒体上的战,是一个巨大的拟像显然,这段论辩批判的对象,只能理解为媒体传媒,而不能理解为媒介”。所谓媒体事件(media event) 的讨论,有论者称为媒介事就不一定合适,因为明显的其是在讨论媒体这种文化体制,而不是媒介这种物

渠道(channel) 这个词意思简单,但在传播理论中的讨论很复杂,说法不同有时被认为即接触方式(contact) ,但是这定义不能说明电话的渠道究竟是电流,还是电线(电话设备) ; 艾柯认为空气是声波传送的渠道,恐怕应当说空气是媒介渠道往往被定义为模式化的媒,或技术与社会经济体制”,此定义与媒体相混。

笔者认为,渠道不同于媒介或媒体: 渠道是符号信息到达接收者感官的途径,是媒介被接收的方式渠道应当用接收者感知的器官来分: 因此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五类人类文化使用最重要的渠道是视觉与听觉,而视觉比听觉重要得多: 人类收到的符号信息80%来自视觉。西比奥克把渠道分成两大群: 物质的( 液体的,固体的) ; 能量的( 化学的,物理的) ,而物理的又分成视觉( 日光,生物光) ,听觉(气体传达的,液体传达的,固体传达的) ,电力,热力这样就有九类细分的渠道过分技术化的分类容易纠缠: 例如味觉符号的物源究竟是固体还是液体的? 是物理还是化学的? 这些不是符号学的课题,符号学只能满足于说: 味觉是一种渠道

符号文本的文化类别,称为体裁(genre,又称),每一种体裁边界并不清楚,我们把细分的体裁称为分体(subgenre如歌词与诗歌究竟是两个体裁,还是两个分体裁,可以看法不同同一体裁可以通过不同媒介传送,例如一首诗可以读出来,录音放出来,写出来,印出来,渠道不同,媒介也不同,其体裁依然不变不同体裁可以用同一媒介( 例如小说与诗歌) ,也可以用不同媒介( 例如小说与电影) ; 可以是形式的区别( 例如小说与连环画) ,也可以是内容的区别( 例如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 : 体裁是文本的文化分类程式,与媒介或媒体并不捆绑在一起

以上这些区分有时候细微,不容易弄清楚,一般研究者也无暇细分,这些术语经常被混用本文细论符号学,就不得不尽可能说清楚: 渠道是作用于感官的物质介质; 媒介是符号传送的物质; 媒介可以社会化类型化为媒体; 而符号文本的样式分类为体裁如此说明,我们可以大致区分这个术语群以画报照片为简单的例子: 一张照片是符号文本;一张照片的物质存在,是符号载体; 摄影是体裁; 照相术是媒介; 照片传送用的是视觉渠道; 印照片的画报是一种媒在收音机里听一首歌,歌是符号文本,歌声是载体,乐音是媒介,听觉是渠道,广播是媒体再以书为例: 视觉是其渠道,文字是其媒介,书籍出版业是其媒体,而小说或传记等是其体裁。

这里最容易混淆的是渠道与媒介: 渠道是感觉方式,媒介能延伸而不可能改变渠道,例如录像延伸储存戏剧演出,但是最后依然要通过视觉渠道,让人看见; 而媒介是指示符号传达的物质方式,电子技术是文化变迁中的重大动力

渠道的具体界线一直有争议: 有人认为在人类文化中,图像言语影视技术电子技术身体表情,每个媒介都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远比嗅觉等渠道储存传送的信息量大得多,因此不能再称为媒介,应当称为渠道有不少人认为语言太重要,应当算一种渠道,这样分反而容易混淆:例如艾柯就抱怨以感官决定渠道没有道理: 把交通路牌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都说成是视觉符号,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与但丁神曲都看作听觉符号,实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他的愤怒当然有理,但是符号类别的重要性,不是判断它们是否应该被称为一个渠道的原因语言是重要的媒体,言语和文字是不同的媒介,通过视觉与听觉两种不同的渠道传送给接收者从本章下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在具体研究中,渠道与媒介还是应当分清

西比奥克认为,从动物符号活动来看,应当加上热力电磁化学超声波红外线等渠道,西比奥克说的额外渠道,依然是通过五官,而热觉电觉也是触觉动物与人的渠道范围不同,渠道范围之外信息,人则需要通过工具( 例如红外线眼镜,例如X光摄像) 转换到可感觉渠道只有电磁波比较神秘,我们至今不是很清楚一般人(不包括个别电磁人) 是否能用此渠道接收感知”。另外,据说亲近者之间常会有神秘的遥感(telepathy) ,至今不能证实是否确实有这种传达方式,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

在符号表意过程中,媒介不是中立的,媒介不是符号过程的传送环节,而是直接影响符号文本的意义解读: 符号表意要达到效果,应当与适当的媒介配合: 情书最好手写,不用电脑打印; 情歌最好曲调柔软婉转,不用重金属摇滚; 甚至,笔者愚见,情诗最好不用嘹亮的江阳韵

媒介有时候本身成为符号,例如刺绣的针法,可能比所绣的内容更有意义; 一幅书法或泼墨山水,首先强调其笔法画艺,写的是什么字,画的是什么景色,倒是其次的事此,媒介是符号表意的成分之一,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对艺术意义的解释,往往集中到媒介的运用艺术理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甚至认为现代艺术的特点是节向工具让步,也就是说: 媒介成为艺术的主导成分

由于媒介出现于符号距离中,因此就其距离不同,可以分成三种:

心灵媒介,是思想梦境白日梦等的呈现中介,它们被认为是符号表意的草稿,符号发出者的表意意图最后没有形成表意,成为自我符号心灵媒介形成的往往是文本草稿,但人表现出来的只是这大量草稿的冰山一角

呈现性媒介,往往用于表演,如身体姿势言语音乐电子技术等; 呈现性媒介造成文本的表演性现在性; 呈现性媒介是一次性的现在进行式的,如果用于表意(例如台上演出一个故事) ,接收者有干预冲动,一如在对话中听者与说话者可以互动,互相质问,互相打断

记录性媒介,能保存符号文本,远古是岩画等图像,古代是文字书写与印刷,现代则有电子技术记录性媒介造成文本的过去性; 这种媒介造成的文本是成品,读者已经无法改变小说的结局

媒介与技术有重要关联,现代媒介广泛延长了符号距离: 电气技术与电子技术对媒介的改造,形成人类文化的巨动物及原始人类的符号行为,绝大部分是超短距的,人类的五个渠道中,触觉嗅觉味觉至今相当短程; 听觉视觉以前想必稍微长程一些,当代的电子技术,使呈现性媒介可以轻易地转化为记录性媒介,使通向人类五官的渠道得到延长符号信息的发出,传送,接收,现在可以克服时空限制,越过巨大跨度的间距相隔,这是人类文化之所以成为符号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被媒介技术改进了的渠道,保证了文化的表意行为能够被记录检验,保留给后世

可以简单化地说,渠道属于生理感觉,媒介属于物质文明,而媒体与体裁从属于文化实践因此,媒介似乎与意识形态不直接紧扣,容易被另一个文化接过去; 而体裁则是高度文化的,跨文化流传时会发生一定的阻隔例如摄影术作为媒介,普及推广并不难,实际上任何文化很难抵制技术上的进步; 而婚纱照体裁的传播,就会出现文化阻隔,不会跟着摄影术走向全世界再例如手机短信作为媒介技术,迅速普及全球,但是微博作为一种体裁,其推广必须克服文化障碍,就要慢得多
媒介与信息,媒介的冷热
符号学研究在20世纪下半期成为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代文化由于电子技术突变成传媒文化: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媒介变成当代文化的最重要部分
1964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名言媒介即信息对一个文化而言,媒介形式的改变,不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而是整个文化模式的变化: 媒介才是文化的真正内容”。麦克卢汉在60年代发表此说时,引起极大争议,他的崇拜者大多是想抓住商机的企业界人士,热衷于拥抱新奇思想的大学生当时传播学尚未充分发展,也未能在学院站稳脚跟,主流学术界觉得他那些说法过于怪异但是当代文化的发展证明了麦克卢汉的预言,由此,麦克卢汉被誉为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

麦克卢汉的另一个观念是: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多,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 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增强解释麦克卢汉说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是热的,而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是冷媒介,有时不好理解例如麦克卢汉说摇滚是冷的,而华尔兹是热的,显然是相对某种特殊信息(男女关系的信息) 传递而言的

媒介冷热是指传达信息量的密集度: 现代媒介的主要趋势是越来越热,例如电影从黑白,到彩色,到宽银幕,到立体声,到环屏,到3D,符号信息的密度越来越高而电影一旦描写大劫后的未来世界,影片色调就用暗调,几乎是黑白,此时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内容

文本的热度,效果却是相对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画像,让柳梦梅看得神魂颠倒,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一幅单线平涂的画像,比起现在的照片,绝对,今日放到交友网上,会因信息量太少,无法吸引注意力因此,信息量的多寡,是文本的品质接收者的反应,更受制于文化程式对于一位16世纪中国的多情才子来说,线勾的画像,热度就足够了

媒介即信息,这名言对文学艺术研究者不难理解20世纪上半期文学理论家,尤其是形式论符号学学者,提出过类似观念麦克卢汉的看法之所以震惊世人,是因为媒介与传播研究,一直被视为社会学领域的实证科目用艺术符号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观察传媒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他认为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

传统的观念是媒介为内容服务,仔细研究当代电子媒介的作用,我们就明白: 有某种媒介才能讲某种故事电影理论家贝拉有一句俏皮话先有勺子后有汤艺术工具先于灵感而存在的确,有某种技术,然后才有某种内容表现的可能,例如先要有电脑技术,然后才能拍出泰坦尼的沉船场面; 先要有3D技术,然后才能拍阿凡达异星大战; 先有互联网,然后才可能有网络接龙小说”。

麦克卢汉从符号媒介的发展预言未来: 早在60年代,他就提出地球村概念,认为电子媒介将催速全球化的进程在个人电脑互联网手机卫星通信等技术尚未出现的时候,做出这样的预言,是很了不起的

多媒介文本的联合解码
许多体裁可以由多种媒介构成如连环画是一种体
裁,由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组合而成; 多媒介体裁(multimedia genre) 看起来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有: 歌曲是一种从人类文明开始时就有的体裁,其中的媒介有语言音乐以及演唱者的身姿; 中国画经常有文字(印章题款) ,可说是图文结合的最早例子; 至于小说配插图,是自然而然的做法戏剧据说有十种媒介,形成复杂媒介体裁电影中有连续的图画造成的动态影像声音音乐文字言等多种媒介,有研究者在电影中找出13种媒介

表演特技音乐声音等,可以分别录制然后剪辑拼合,这就让电影进入工业生产流程,也造就了电影这个现代奇观体裁

多媒介配合能够使表意更加明确,更加丰富,合起来作用于解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最后乐章与席勒欢乐配合之完美,已让人不可想象没有合唱,乐曲如何终结。30年代初有声电影出现,曾使不少电影从业者认为,对话与音乐将使电影过于接近当时的强势体裁戏剧,从而走向穷途末路雅柯布森当时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写电影在衰落吗? ,他认为多媒介将使电影艺术焕然一看来符号学家观察文化发展,常能先人一步

也有人认为一个体裁中媒介越多,艺术感染力越强瓦格纳坚持认为歌剧是一种集合艺术,是最理想的艺术门类:他是说感染力的强度,与同时在观众感官上起作用的媒介数目成正比媒介多的确能增加表现力,却不能保证艺术的优劣: 当今某些演出,舞台炫丽,声光电气一拥而上,花样百出,作为艺术却让人不敢恭维

多媒介符号文本,在信息接收者头脑中要做最后的拼合: 此时各种媒介表意不一定对应,接收者不得不对各媒介传送的意义分别进行解释,然后综合起来例如戏剧说话与表情不一致,歌曲的词与曲调不一致,音乐的曲调与标题不一致,电影的画面与语言不一致,这时候根据哪个媒介的信息决定解释,就成了需要斟酌的事

在多媒介文本中,经常有一个媒介在意义上定调,否则当几种媒介传达的信息之间发生冲突,解释者就会失去解读的凭据在电影的多媒介竞争中,定调媒介一般是镜头画面,因为画面连绵不断,而语言音乐声响等时常中由于电影艺术的超熟发展,电影观众的充分成熟,各媒介之间的反讽张力更为复杂有趣根据道克多洛(E. L.Doctorow) 小说改编的电影爵士时代 (Ragtime) 有个镜头: 女主人公已经不爱她那个伪君子丈夫,丈夫对她说: 得离开了。”女主人公回答说: 别把我一个人撇下。”她说这话时,特写镜头却显示了她的表情冷淡,可以体会到女主角的实际意思是走你的吧: 人物说的语言与人物表情画面意义正好相反,而画面传达的信息应当是定调此安排,人物的心理和文化处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很细腻地表现出来。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一一中,电影声音是中年男子和女友在街头的谈话声,画面则是他们的下一代女儿和男友街头约会的场面,音与画各讲一个故事,可以看到镜头画面是主线,叙述重点在下一代身上,上一代的对话已成供对照的遗迹——历史沧桑感借媒介冲突体现出来

在歌曲中,定调媒介是歌词,歌词决定歌的意义解。《无论怎么唱,哪怕用摇滚风格来演唱,都是颂歌,但是电影盲井中几个矿工把词改了,就变成讽刺歌曲。2007年风靡一时的歌香水有毒,曲调优美,歌手胡杨林阐释动人春晚进了大名单,在三审时还是被拿下,因为歌词有爱情不专一的暧昧倾向,音乐改变不了歌词的定调媒介
地位

歌词决定意义,是由于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热度音乐经常不得不靠区区一个标题决定意义哪怕有的乐曲模仿自然声惟妙惟肖,如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霍尔斯特的交响诗组曲行星,哪怕有大量意义明确的音乐素材,例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有大量捷克民歌,柴可夫斯基的《1918序曲直接用马赛曲,这些音乐依然必须靠标题才能让人听懂,愤而把英雄交响曲,果然这首乐曲与拿破仑不再有任何关系

因此,何者为多媒介文本的意义定调媒介,并不取决于此媒介的重要性,而是取决于此媒介传达的文本清晰程度,用麦克卢汉的术语,取决于媒介的热度”。在具体操作中,定调媒介是由体裁的文化程式决定的


扫描二维码

或搜索:

DDWT1982

即可关注!

《当代文坛》前身《文谭》,创刊于1982年,系西南地区第一家专业文学评论杂志。该刊为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本文已在《当代文坛》刊发,如需引用或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并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