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享乐·聚焦】香港管弦乐团携手香港衆主力媒体力推本港12岁小提琴新秀谭允静

2020-11-15 16:25:32


昨晚我專程趕到香港來聽2月2,3日一個我關注多年的小提琴琴童譚允靜(Hannah Tam,12歲)的音樂會。下飛機後,在地鐵裏和街道上,看到了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主流媒體對這場音樂會的强力推廣和宣傳。久违这种对古典音乐的推广和宣传。


说到小Hannah,还得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找到了失去聯系20多年的中學校友(比我低幾屆),得知她的小兒子在學小提琴,让我特别关注。通過這位同學,我認識了很多香港學音樂的孩子,開始關注這些孩子的音樂學習。在這些琴童中,我發現了好幾位音樂天賦不錯的琴童,有學鋼琴的,有學小提琴和其它樂器的,同時,對香港的音樂圈有了一些了解。我特別喜歡香港的小孩,一個個很懂禮貌,穿著整潔,女孩都是小淑女,男孩都是小紳士,難得看到一個沒精打采或粗野的孩子。


譚允靜是我特別關注的小提琴琴童之一,2014年我見到她時,她已經演奏很出色了,小小年紀就駕馭了很難的小提琴演奏技術,而且技術全面,只是以一個音樂天才和小提琴神童來要求她,我個人覺得她的技術精致程度還不夠高,我認識她時,好像10歲不到,已經上台很好地演奏薩拉沙的《卡門幻想曲》等高難度作品。她天生的音樂感覺好,這是她學音樂的好天賦和好運氣,因為音樂天賦是學不來,教不出,更買不來的。我看她5歲左右的演奏,音准聽覺,節奏感覺和音樂表現就已經透露出了她很好的音樂天賦。認識她後,我曾經多次聽過她的音樂會,包括她在2016年9月與天才小提琴家羅曼金在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廳的同台演出。她在國外比賽的演出我也聽和看過,她在比賽上獲金獎的事我也知道。我與孩子的父母也比較熟悉,也不時地一起探討孩子的學習。我很早就想單獨寫一篇文章講講這個孩子學琴的故事,可孩子的父母不希望我寫,說他們的孩子還小,還在學習過程中。我當時猜想譚允靜的父母是怕過早宣傳孩子會捧殺。真難得遇到頭腦這麼清晰的父母!


2016年与罗曼金在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厅同台演出时,谭允静演奏圣-桑的小提琴作品《引子与回旋随想曲》,鋼琴:Maria Jee。


譚允靜出生于一個香港公務員家庭,父親在機場工作,媽媽專門照看兩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哥哥已經在英國讀書了。一家人過著簡單而緊張的快樂生活,音樂和親情讓這個很普通的家庭充滿了愛和希望。我一直在默默地關注這個孩子的音樂成長。孩子更加幸運的是遇到了一位適合她的好老師,香港演藝學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和小提琴教育家馬忠為教授。我也是透過我的同學我認識了馬老師,一位對孩子嚴格有慈愛的好老師,我短時間看過他給學生上課,那種耐心和文明的教學在今天的音樂教學中不多見。馬老師是在音樂中教演奏,所以學生學起來不枯燥,先教音樂後教演奏。我們都知道,音樂給人帶來的永遠是快樂,而演奏學習是艱苦,孤獨,很多時候是枯燥的。在音樂中學演奏,效果就不一樣了,那是爲了要演奏出美好的音樂才去苦練一個個枯燥的技術,音樂成了練琴的動力和學演奏的目的。馬老師更可貴的是,她如果發現自己的學生才能高,還鼓勵學生多聽別人的演奏,多聽其他優秀老師的課,兼收並蓄,鼓勵她參加一些優秀名家的公開課(即所謂的大師課)。就那麽短短的兩三年,我看到了譚允靜在演奏和音樂上穩步而又飛速的進步。我認爲她之所以能進步這麽快,首先是她對音樂的熱愛,再就是學藝不亂投師。這期間,我也給孩子推薦了一些我認爲不錯的小提琴家聽她演奏,提點建議。羅曼金聽了譚允靜的演奏後對我說他非常看好這個小琴童,還經常向我打聽這個孩子最近在演奏什麽曲子。羅曼金因爲給譚允靜上輔導課,還認識了她的老師馬忠爲教授,與馬教授成了好友。2016年9月羅曼金在香港演藝學院的演出就是馬忠爲教授促成的。人們都說,同行相輕、同行相爭、同行是冤家,我覺得得看人看事,如果雙方是在同一個專業認識高度,對專業的心態和態度一樣,同行則可以相重、相合作,並成爲好友。之後,我又把譚允靜介紹給漢諾威音樂學院的著名小提琴教授Adam Kostecki(中國大陸很多小提琴老師怕這位人才狩獵者,很多學生和他上了課就跟他跑了,因為他確實教得很好,人又與世無爭,專注教學)。Adam也非常欣賞譚允靜的音樂才能,經常問我這個孩子的學琴情況,還希望經常給孩子聽聽,給予幫助。


譚允靜和她的恩師馬忠為教授。馬教授的學生給他取了個外號“彌勒佛”。她所然慈愛,教學中對學生卻是要求極高,非常嚴格!


譚允靜和馬忠為教授及香港演藝學院鋼琴專業教授,韓國鋼琴家Maria Jee。Maria是譚允靜多年的室內樂老師和鋼琴合作者,音樂會和國際比賽,都是這位老師在支持她。


2016年5月10歲的譚允靜在義大利Andrea Postacchini國際小提琴比賽上獲金獎,這是她在那次比賽上的演奏,她演奏薩拉沙蒂的《卡門幻想曲》,鋼琴伴奏是她的室內樂老師,香港演藝學院鋼琴專業教師Maria Jee。



2017年谭允静在德國的Kloster Schöntal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國際小提琴比賽上獲得金獎,這是在比賽上她與老師Maria Jee演奏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義大利著名製琴世家Primavera Alfredo非常愛才,多年來一直無條件地義務支持譚允靜,從免費提供1/4名琴到今天4/4的名琴,而且幾乎專程飛往譚允靜每次參加的比賽和音樂會。本次香港的演出,他提前多天抵達香港,聽排練直到看完兩場演出才再回義大利。

譚允靜在Alfredo義大利的工作室調試小提琴


一個學習中的孩子,無論學什麽,遇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好老師,重要的是有明白事理,頭腦不發熱的父母,那是孩子的福氣,這比狂妄糊塗又頑固的父母生了一個超級音樂天才,再遇上一個自以爲是的狂妄老師,要幸運得多,前者不是天才也能成才,後者是天才也會學成廢料,現實中無數例子擺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神童和天才,昙花一現,最後學成了神經病天才、偏才、邪才、傻才等。而譚允靜的學習過程和成長環境是正常、健康和快樂的,她的學習是有規格、有步驟、有計劃,有良好方法的,而且學習效率很高。就她的音樂天賦和學習能力,說她是音樂天才和小提琴神童也不爲過,而父母不這樣看她,以平常的心態看孩子的才能,把神童和天才當普通孩子培養。父母這麼做就對了!這樣培養孩子,天才得到了保護,天才才有希望成爲人才。我最近聽了譚允靜的演奏,覺得她完全可以開始其演奏事業了,起碼邊學邊發展演出事業,但是父母依舊堅持孩子以學習爲重,以演出輔助學習。他們考慮的還是孩子下一步的學習。


我到香港才知道,原來演出主辦方香港管弦樂團邀約香港主流媒體給予孩子這麽大的支持和宣傳,令人欣慰的是宣傳沒有過多地渲染孩子的神童和天才成分,而是推廣音樂和宣傳熱愛音樂。如此的宣傳不招人嫉恨,也不讓人反感,也不會捧殺一個學習和成長中的孩子,而是鼓勵她,呵護她,讓她感受到學音樂的美好與快樂。


路邊建築體上的音樂會海報


譚允靜應邀在香港誠品書店舉辦了一個音樂學習分享會



在香港電台接受現場採訪直播。譚允靜與香港管弦樂團的演出,之後也會在此電台播出。


和香港管弦樂團演出項目經理一起接受採訪,一起上雜誌宣傳音樂會。


看到自己上報紙,還來了整版,Hannah很有榮譽感。


譚允靜將于2018年2月2,3日連續兩晚與香港管弦樂團(這個樂團近年在其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的帶領下,進步神速,2017年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演出,其表現引起轟動,一片贊譽之聲)合作,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演出莫紮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作品K216)。這次與譚允靜合作的指揮,雖然年輕,在亞洲知名度還沒有打開,但是也是一位不凡的青年音樂才俊,是澳大利亞近30年來第一位同時在全國六大樂團執棒和擔任職位的指揮家,他的指揮才能在歌劇和交響樂、傳統曲目和現代作品都有同樣高的精彩的表現,是世界著名音樂家經紀公司Askona Holt旗下目前力推的年輕指揮家,公司安排了三位經紀人來爲他工作,這麽來力推一位年輕指揮家是不多見的,由此可見其才能的強大說服力。


譚允靜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音樂會演出預告展示在香港管弦樂團官網的首頁。


將與譚允靜合作的澳大利亞天才指揮新秀,來者也不是等閒之輩!有意思的是這位Nicholas Carter的姓和名與世界著名的烏拉圭豎琴演奏家Nicolas Carter的姓名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有一個字母h之差。


據我了解到,譚允靜是香港管弦樂團成立以來,被正式邀請演出的第三位本港少年小提琴新秀(14歲以下),並得到正式支付的演出費和正式的強大媒體宣傳。在此之前,得到這樣待遇的本港小提琴新秀,第一次是13歲時的Ivan Chan(陳浩堂,現今50多歲,在香港演藝學院任教),第二次是09歲的李傳韻,第三次就是今天的譚允靜。這次演出是對譚允靜的極大鼓勵,是對香港地區學音樂的孩子的極大激勵,讓孩子們知道,只要自己學得好,達到了音樂藝術規格的要求,達到了樂團藝術評審的要求,任何香港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機會。也許無需幾年,我們會看到中國走向世界的2000後出生的音樂家中會有來自香港的音樂才俊。我非常看好眼下12歲的小提琴學子譚允靜!


关于谭允静的介绍,我就直接转发香港《巴士底报》(Bastille Post)2018年1月25日对她的一篇报道 原文网址:http://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2788282-每日勤練令指骨凸出-小提琴女孩不介意雙手不夠完 


日練數小時,令手尾指不能伸直、手食指骨凸出,但她卻視為努力的見證,不介意雙手看來不夠完美,坦言:「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我願意這樣練。」她只是年僅12歲的「天才小提琴家」譚允靜。


始终以普通小学生自居的音乐小天才谭允静。


曾以六歲之齡奪得香港日本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並在年僅十歲時,在意大利著名的安德烈亞.鮑思達契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八至十一歲組別)中奪冠,同時摘下最高榮譽大獎「鮑思達契尼獎」的十二歲女孩譚允靜(Hannah Tam)現時在聖保羅男女中學讀中一。


在三歲半時,Hannah受哥哥學小提琴的美妙琴聲吸引,遂向父母要求學小提琴。五歲時入讀香港演藝學院青少年音樂課程,跟隨陳國偉學小提琴,七歲開始師隨馬忠為教授。在學琴不足十年間,Hannah已常在本地及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獲外界稱為天才小提琴家。


小Hannah和父母在一起就如和音乐在一起一样轻松快乐。音乐,家人和老师是她最好的朋友。


Hannah表示最初喜歡小提琴,是因為覺得小提琴聲好聽之餘,體積也小巧可愛。隨年齡漸長,她覺得小提琴的琴音像人的歌聲,非常優美,愈發增加她對小提琴的喜愛。現時Hannah所用的小提琴,更是由意大利著名造琴家提供的Joannes Franciscus Pressenda古琴,聲色清澈,難怪她愈拉愈投入。


母親譚太表示,Hannah考得小提琴八級後,就無再考級,純粹依興趣學習。譚太說,以前讓Hannah哥哥考小提琴試,是認為男孩子需要有目標,才會積極學習,但她看到Hannah在小提琴的興趣,就認為她不需靠考試推動自己學小提琴,故毋須浪費時間再考級。


美好音乐与快乐学琴中孕育的母女情。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Hannah逢周一至周五練琴,每次兩至三小時,問Hannah覺得辛苦嗎?她指尚可應付。「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拉小提琴,所以我願意這樣練。」譚太就說,Hannah近年為應付比賽及練習難度較高的樂曲,才增加練習時間,女兒初學小提琴時,每天只練習十至十五分鐘,等她培養練琴的習慣後,才逐漸「加時」;而且每次練完琴後,譚太也會給予零食作獎勵,讓Hannah覺得練琴不是苦事。


在多年學小提琴的經歷中,Hannah曾有負面情緒。事緣當年只得七、八歲的Hannah,發現同學每星期只練琴十五分鐘,為何自己每天用一小時?慶幸父母能及時解開心結。「當時爹哋曾問我,是否真的想練琴?如果不想,爹哋媽咪不會逼你的。」後來Hannah細想,自己是真心愛小提琴,遂又重新拿起小提琴練習。


小Hannah给记者看她练琴的小手,手练琴练“丑”了,但换来了音乐的美,她觉得这代价值得!


努力練習的結果,使她的左、右手都有小提琴家的「特徵」。「左手因為常要張開按弦,手掌較大,尾指不能伸直,要很大力才可以;右手因要握弓,食指有一節指骨是凸出了。」Hannah對於這些身體的小問題,視為努力的見證,所以全不介意雙手看來不夠完美。


為讓Hannah學好小提琴,譚太可說盡心盡力,除了當心靈導師外,又常帶她看不同小提琴家的音樂會,學習他們的演奏技巧;譚太又會用講故事方式,讓Hannah了解不同古典樂曲的背景和內容,從而更容易投入情感。「例如演奏《卡門》時,其中一段慢板,很傷感的,我就請她想像,當作掛念已赴外國讀書的哥哥。」譚太說《卡門》是一首有關引誘的樂曲,但當時Hannah只得十歲,不明白何謂引誘,於是教她想像如何引誘家中的小貓。


香港管弦樂團將在2018年2月2及3日於香港大會堂舉行「喝采系列:少年音樂家」音樂會,Hannah屆時將有份演繹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她形容這是一首「很operatic(歌劇式的)」樂曲,像是一個慶祝活動,全曲長約二十五分鐘,當中包括不同情緒,有甜蜜、有歡樂,整體是一首開心的協奏曲,子女喜歡古典樂的家長就不要錯過。


結束語

這次香港管弦樂團對小提琴學子譚允靜與樂團合作的大力宣傳讓我想起了大陸曾經兩度紅火的古典音樂推廣時期。我上網查了一下譚允靜與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會還有那些宣傳,真可謂是全方位的大力宣傳。我看到的不是在炒作這個孩子,而是以這個琴童熱愛音樂的故事和勤奮學習的事蹟去激勵更多孩子熱愛音樂,激勵更多學琴的孩子如她一樣準心、刻苦地學習。這樣的宣傳對被宣傳的孩子是鼓勵,對音樂是推動,對別的孩子是良好誘導和激勵。


在西方國家,音樂家們抱怨古典音樂已經成爲老年人的音樂(因爲進音樂廳和買古典音樂唱片的幾乎是老年人)。西方古典音樂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實際上是所有年齡層的人熱愛的音樂,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中間,古典音樂是一種常態消費的精神食糧。西方古典音樂之所以出現衰落,主要還是90年代後大中小學的音樂普及教育和社會引導(包括音樂家的引導)中斷了。上個世紀,在美國,我們有看到美國著名音樂家,柯普蘭、伯恩斯坦、普列文、托馬斯·提爾森等在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在歐洲,很多國家的古典音樂推廣早已經成爲一種傳統和政府的義務,各種深受歡迎的音樂節、古典音樂電台節目、古典音樂電視頻道一直在做,今天依舊還在繼續,只是推廣的力度沒有從前那麼大了,英國近年將大力投入推廣古典音樂文化。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文化消費多元化和太隨意,美好的東西還是需要有良好的誘導和推廣才行。歐洲古典音樂的美好傳統不會消亡,只是走向經典和更加小衆,再次大衆化,需要一個社會的自我調整和以富有創新的方式再次推動,在這方面,柏林愛樂樂團做得最爲出色!數字音樂廳,自己創建自己的唱片品牌,各種音樂的推廣教育活動,音樂節等等。


在中國,古典音樂的推廣做得最好的是兩個時期,上世紀五十年代,受前蘇聯的帶動和影響,培養出了一大批古典音樂家,同時又是古典音樂推廣人,古典音樂與中國的國樂(中國自己的藝術性音樂)曾一度成爲大衆熱愛的音樂文化,很普及,,這個美好的文化被囚禁、被破壞。,70年前出生的國人應該還有印象,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和民歌曾經有多熱,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多個城市的廣播電台有專門的古典音樂節目,剛開始普及的大衆電視也經常播放音樂會演出實況,任何國內外古典音樂演出,票房都不是問題。指揮家李德倫老師和國樂大師彭修文推出的各種音樂推廣活動,,錢仁康教授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合作的《外國音樂欣賞》,以及每年演出質量很高和聽衆熱捧的上海之春。80-90年代是中國古典音樂消費最紅火的年代。90年代我在成都HiFi唱片店主管唱片銷售,每個月CD銷量15-20萬元(如今這個銷量對于任何零售商都是天方夜譚)。


古典音樂不是曲高和寡的音樂,不是晦澀難懂的音樂。流行音樂也不是不高雅的惡俗音樂。古典和流行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古典音樂是大樹,長得慢,長大了,人們在樹下納涼,流行音樂是小草,長了一茬又一茬,供人們散步和席地而坐放松。古典音樂是精品美食,需要會品味,需要有吃相,需要細嚼慢嚥;流行音樂是零食,是快餐,可以狼吞虎嚥。


為了能继续分享到更多關於美好音乐和优秀音乐家的报道,請支持享樂人生公众号两台自我造血的微店:享乐人生有机生活(原生态有机食品)和享乐人生精品店(特别推荐的经典CD)。请扫以下二维码进入微店。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享乐人生,获得最新精彩分享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