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的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并由此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港澳地区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澳门瞄准国际旅游休閒中心。目前,由珠三角地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了深化落实阶段、相关工作目标在进一步明确细化,因此粤港澳区域经济整合有望明显提速。
由珠三角地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图为香港维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自身的独特优势,对于拓展香港发展新空间、推动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向高增值环节转型和深度参与「」建设服务内地企业「走出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拓展香港发展新空间。香港地域和市场狭小,是典型的自由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在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和国际投资贸易放缓的双重挑战下,香港经济转型面临压力,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解决目前的青年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产业升级问题。对照国际一流湾区和典型城市群,湾区经济具有天然的外向性和开放性,而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其规模经济性和外溢性是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同时,珠江流域又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因此,香港可以依託大湾区城市群的三方面优势,向外扩展国际市场,在城市群内部深化与珠三角各城市的合作,进一步辐射泛珠三角区域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香港与广东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学术圈,一方面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北上「创新创业」机会,缓解因香港房价高、居民生活成本高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香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和土地供应短缺导致的经济腹地狭小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香港与广东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和「一小时」学术圈。图为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第二,推动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向高增值环节转型。珠三角地区正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与香港建立新的分工合作关系。香港的优势是金融、贸易服务和各类专业服务,而泛珠三角地区的製造业发展需要咨询、法律、财会、金融方面的人才,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大量的需求。因此,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加快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发挥香港服务业、澳门旅游休閒产业和珠三角各城市产业优势,建立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化产业链条分工合作,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区域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推动香港主要服务行业向高增值环节转型,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有利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第三,有利于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服务内地企业「走出去」。香港拥有完善的司法体系、规范的市场制度、先进的基础设施、,各项行业标准规范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成熟发展,是亚太地区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聚集地,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体系融为一体。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有助于促进香港与珠三角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参与国家「」建设,通过深度参与「」,发挥香港在贸易、金融、商务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服务内地企业「走出去」,巩固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粤港应加强港口机场的合作,共建服务「」的国际航运中心和航空枢纽。图为赤腊角国际机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处于创新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走出去」、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推进阶段,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因此,,在全球经济版图位置上进一步加强该区域的合力、形成竞争优势,打造可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媲美的粤港澳大湾区,在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开放性,城市群的竞争力在于内部的网络化和分工合作。因此,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建网络化发展非常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最大和最繁忙的集装箱运输港湾,2015年香港、广州和深圳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6.18万标箱,大湾区沿岸分布着数个国际航空港,其中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货运枢纽,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客运机场之一。粤港应加强港口机场的合作,共建服务「」的国际航运中心和航空枢纽。另外,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要尽快协商「一地两检」的实施方案,这将有助于粤港澳三地无缝对接,构建「一小时生活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便捷流动。
香港要担当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项目融资平台和离岸货币中转平台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公共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召开
第二,加强创新科技产业合作。与纽约湾、旧金山湾和东京湾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粤港澳三地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优势,香港在吸引国际化创新人才、科技资源和创业投资方面有优势,而珠三角地区在高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有优势。因此,加强合作可以打造完善的创新科技产业链。相比早期「前店后厂」的製造业分工合作,现阶段的科技产业合作更强调科技人才、资金、试验品等的跨境便捷流动,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湾区。
第三,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态湾。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宜居宜业的生态湾区。与国际典型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还面临很大挑战,粤港澳三地的职业标准和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还不能对接。因此,要加强粤港澳创新创业和教育培训合作,培育多元共享文化,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保护区域环境和自然生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湾区和智慧城市群,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衔接,逐步实现跨境工作居住人员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加强跨境治安管理,共建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宜居宜业的生态湾区。图为惠州市某风景区
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既是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香港应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建设,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尽快扭转香港社会泛政治化的苗头。近年来,泛政治化阻碍了香港经济发展,值得香港社会思考。香港社会各界应正确认识自己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优势,集中力量推动经济转型和改善社会民生条件,加强与广州、深圳、东莞、澳门及珠海等周边城市深度合作,发挥各地製造业、创新、人才、资金以及制度规则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大蓝图中,以开放的移民和人才政策吸引全球英才。
第二,主动参与大湾区合作机制的设计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既不同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国际典型湾区的合作,也不同于国内的长三角、京津翼的区域合作。粤港澳三地是三个关税区域,仍存在边境管治问题,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依然要受到限制。此外,、社会制度还有很大差异,,这些都是三地合作共建大湾区的挑战。因此,要解决这类跨境合作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需要设计合理的合作机制。在尊重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功能角色的基础上,香港应把握好自由市场与政府适度有为的平衡,尤其要对长期以来坚持的「政府适度有为」赋予新的内涵,主动与广东省和珠三角地方政府合作,解决跨境合作的机制障碍,推动CEPA安排升级,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城市群有序合理流动。
第三,主动建设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在功能定位上是服务「」建设的运营支撑平台,香港应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建设各类功能平台的建设。在资金融通平台方面,香港要担当中国企业向「」走出去的项目融资平台和离岸货币中转平台。随着人民币加入SDR,香港可以通过其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国际融资能力,推动人民币走向多边化使用。此外,「」战略实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香港可借此机遇,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长期债券市场,争取成为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各类金融产品的全球离岸中心和定价中心,也可以使香港由过去的跨境安排的国际金融中心向多边安排的国际金融中心转变。在航运物流平台方面,香港要担当中国企业向「」走出去投资项目的物流通道和中转站。作为亚洲重要的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香港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航运物流基础设施和优越的法制服务管理软环境,在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建设,香港要继续发挥其在航运物流方面的优势,重振国际航运物流中心的地位。在综合服务枢纽平台方面,香港在法律、会计、商务等专业服务领域独具优势,并且是全球知名的资源整合、结算服务、商务谈判、会展业务的综合服务枢纽,这是珠三角城市没法替代的角色。
(转载自紫荆论坛公众号)
毛艳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空间经济和港澳珠三角经济。
张晨蕾,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