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我对香港的指责,不是因为他们瞧不起我,而是:偶像就该有个偶像的样子(荐读)

2020-12-18 08:08:50

时代精神(Zeitgeist1980)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无需授权


导读:53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对外表示,无意恢复深圳户籍居民“一签多行”的香港自由行,维持去年413改定的“一周一行”。此举一出,似乎暗示香港无意对两地关系进行积极改善,多方一片哗然。

 



做为一个在北方沿海开放城市长大的最老的八零后,我对香港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节。

 

在我们这个城市,1986地方电视台播放了八三版射雕英雄传和霍元甲,九十年代初成立的地方有线电视频道里面,不光有凤凰卫视翡翠台的直播,还有每周几部的香港商业大片。随着VCR盒式录像带的兴起,在那个娱乐节目相对贫瘠的年代,我几乎看完了所有的香港商业片和电视剧。

 

当时,音乐方面最流行的是四大天王的国语歌和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的粤语歌。跟着哼唱的多了,我居然能把所有粤语与普通话发音的区别记住,渐渐的,遇到新歌的时候不用看歌词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当然,完全听的懂粤语是在十年后网络宽带普及看了大量香港粤语电视剧的结果。

 

很显然,我从小就是个香港的脑残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香港就代表了进步与发达,所有光鲜亮丽的造型、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令人神往。我想,如果真的有天堂,应该就是香港那个样子吧。

 

第一次看《古惑仔》电影,是在香港人预言的九七年世界末日之后。之后的几个续集,让人相信,香港对回归的担忧,真的是多虑了。北京对香港,基本算是兑现了“马照跑,舞照跳”的承诺。

 

不仅如此,在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北京方面动用了相当于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击败索罗斯,将香港力挽于狂澜之下。自此,彻底粉碎国外做空集团多年来对香港的幻想。

 

就这样,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香港人忘记了自己对九七的恐惧,大陆人也不再把入港当作像出国一样的大事。随着双方交集的不断深入,香港与大陆的矛盾就像婆媳之间的矛盾一样,不可避免的接踵而来。

 

这些矛盾在201410月份的“占中事件”集中爆发了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港人认为大陆某些强行入港生产的孕妇和某些其他的行为侵占了香港本地人的社会资源,造成了其生活上的不便,并称大陆人为“蝗虫”。大陆人认为香港的贸易型经济结构严重依托大陆,甚至餐桌上的新鲜蔬果也是靠大陆的供应,香港人忘恩负义。

 

好了,铺垫结束了。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香港发展至今的理解。

 



一、英国在150年的殖民历史中给香港留下了什么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从1843年年626日正式割让香港岛(1860年割让九龙,1898年租借新界,租期99年),香港开始了150年英属直辖殖民地的历史。按英国对香港实行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为保障统治,英国在香港常设海、陆、空三个军种,共一万人左右的军队。法律方面,照搬海洋法系的英国法律与司法体制。经济方面,确保常设英资财团,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特权地位。英资的地产公司拥有香港大批地产物业,正如香港民间所说的:“实际统治香港的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府。”英国的,使整个香港社会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色彩。

 

在这个世界上,鲜见有殖民地能被宗主国完全同化的先例,就算有,也至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然,前提是先进的宗主国主观上有将落后的被殖民者同化的意图。很显然,英国对于非高加索人种的远东殖民地并没有真正同化的意图。比如,印度,也门等,主要以掠夺资源为主。对于香港,英女王直到1971年才废除清政府的一夫多妻制婚姻法(详见1991年吕良伟主演的《跛豪》),1974年才对明目张胆的警匪合作腐败做出实质性举措并建立廉政公署(详见1991年刘德华主演的《五亿探长雷老虎》)。由此可见,英国对于香港,更像是一个只管收钱的“懒主子”。长期以来,香港人对于英女王的认识,也仅限于钞票上的头像,更多的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印象。


港英时代,香港人如果声称是中国籍或在大陆出生的香港人,不会获发护照,只能申请DI,(身份证明书-证明有香港居留权)。在香港出生的华人都会自动归为英国海外公民(最早期是英国殖民地公民),所以回归前大部分香港人都可以申请英国海外公民护照(BNO)。中国籍香港人可以申请归化英籍,找太平绅士担保,填写接纳申请表之后,、,如果没有人反对,才会批准。事实上,港英时期中国籍香港人士在香港只占极少数。

 

虽然在身份上是英国海外公民,但在生活习惯上,只有极少数跟港督有关的上流社会人士过的是英式洋派生活。绝大多数的,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依旧保持着中式的习俗。也就是说,香港人是过着中式生活的英国海外公民,这种身份与现实的差异,造成了香港人对自身根源和归属的模糊。

 

 

二、过度自由造成的无序




英国法的源头是盎格鲁·撤克逊时代的习惯法。1066年诺曼人威廉侵入英国后,建立了诺曼王朝,逐渐形成了英国法的三大渊源: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从而使英国封建法律体系得以确立。 英国法系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法典的延续性,以判例法(简单解释判例法就是以前怎么判,现在还是怎么判)为主要形式的海洋法系。

 

说到底,英国的法律是由英国人在英国制定的地方法,它顺应了数百年以来在英国传统文化之下生活的英国人。英国古典文化强调一种将荣誉视为生命的骑士精神,强调锄强扶弱,强调尊重女性,强调尊重个体自由意志。这些文化特点,完整的体现在其法律根源的最深处: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而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则主要受孔孟思想影响,强调忠君爱国,强调为君主意志牺牲个人意志,强调厚黑与投机。英国人把他们的地方法照搬到传统文化与习俗截然不同的中国殖民地,是一种自以为是和懒惰的做法。


西方法律对自由意志的保护,主要建立在西方社会道德感约束的基础上,当把这种法律换到另一个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地区时,就会出现一种法律上的缺失。这种缺失必然会造成无序,无序只能导致丛林法则。,。可是,诉讼往往费用高昂而过程漫长,在侧面上极大降低了所有犯罪类型的成本。早期的平面媒体大多数以迎合大众恶趣味为主,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基本为零。在专业领域,香港没有产生有价值的人文思想和商业理论。

 

在香港,的官方称呼是三合会,三据称指“天、地、人”。六十年代的警务处处长Heath说,300万港人中,60万都是三合会成员。港督权利空心化,人们只能按照丛林法则以暴力行为确定势力划分。

 

 

三、李家的城



20131月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在这篇作文里,该学生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在香港社会基层民众的眼中,李嘉诚财团已经垄断了香港人生活的周遭,从房子到电力、药房、百货再到打电话、看电视……九七之后,“女王之城”变为“李家之城”。人们逐渐反感于他对香港的垄断和“掌控”。在这种垄断和“掌控”中,普通人渐渐的看不到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草根逆袭的希望。李家在香港名声之差事出有因,在香港最艰难时他们家想放弃香港的态度,让每个香港人看在眼内,记在心上。

 

20133月,这篇小学生作文引发的社会底层与李嘉诚的矛盾开始全面激化,和记黄埔旗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码头外判,抗议15年来工资有减无增。为什么是“15”年以来呢?有人说,李家的财富,其实是在九七之后迅速膨胀起来的。

 

20138月李家开始从香港撤资的时候,香港人终于明白了国有型企业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国有企业可以保证民众几十年的心血不至于轻易的外流。

 

其实,当特首紧抱着从英国拷贝来的断章取义的“自由主义经济”时,垄断性行业被寡头掌控就已经无可避免。英国留下一个断章取义的土地制度,香港全套执行;留下一个资本自由体系和联系汇率,香港全套执行。全然不考虑自己处在怎样的条件,经济、人口是怎样的结构,未来是怎样的空间。



四、空中楼阁




过去30年,作为唯一浸淫国际商业体系至今的中国城市,香港承接着大陆与外界的转口物流、资金流,这是香港所有竞争力的基础。作为中国连通世界的垄断性入口,香港的最大优势就是享受中国的政策性红利。

 

这种模式运行下去的前提是大陆对全球贸易必须持续增长,才能维系住香港的增量和资产价格。最近十年里全球贸易的膨胀,实际上建立在消费国的负债消费和生产国的负债投资上,这时,香港已经明白了自己不可能永远靠转口生意赚取过路钱活下去。

 

20151120日,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旨在将本港单一的贸易型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向以科技领导的实体经济做出转变。最后,在官方材料里拿出来宣传的是一个大学教授主导的“认知障碍症”研究在美国权威科学期刊上获得了发表。由此可见,香港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是零,只能拿大学里的零星基础研究课题来造势。这种水平,跟我所在的二线沿海城市相比都显得小儿科。对一个国际大都市来说,未免贻笑大方了。

 

没有人相信香港人会脚踏实地的做实业。这一点,恐怕连香港人自己都未必敢信。自古以来,香港既没有实体产业规划的经验,也没有这种意愿。大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数十年以来,香港吸纳外资数万亿,最中意的就是投机和炒买炒卖。钱多了必然通胀,没有能消纳货币的有效资产,所以,最直接的去向就是买房子保值,房价节节升高。搞实体经济所需的生产场所,地皮租金远大于企业利润,因此,生产和创造永远只能是一种幻想。

 

且不说实业了,在网络方面,过去二十年时间里大陆走过了门户、社交、电商、金融支付的互联网全产业链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香港人还沉浸在facebook上享受着“国际化”的优越感。香港一方面具有对西方资讯和体制无缝对接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华语对接优势。但雪球美股、华尔街见闻,阿里电商,这些却没出现在香港。这里只有代购,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组织,去打造一个体系化的平台。

 

多年以来,香港成功的累积了大量的纸面财富。但是,当全球最发达的知识型服务业输出国英美,都难以靠服务业为主体平衡国际收支的时候,香港又如何才能将空中楼阁维持下去呢?

 

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姿态与成见,跟大陆的完整产业链紧密合作,争取共赢。


继北京、上海之后,广州将在2016GDP赶超香港已经没有多少悬念。虽然广州人均生产总值约2万美元只有香港的一半,但是近几年广州的GDP增长速度保持在8%-10%,而香港只有2.4%。随着大陆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有人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许,不是香港走的太慢,而是我们走的太快。也许,是时候改变自己对香港的苛求,换一种更平等、宽容的眼光来看待香港了。


最后,至于香港对于大陆不管是“一签多行”还是“一周一行”,都应该由香港人自己决定。无论如何,我们都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但愿,香港永远是香港人的香港。



偶像不死,光辉永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