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从北京到香港,她决定换个活法|706个人

2021-05-13 16:17:58



706个人,706种生活,在起起浮浮的世界里,我们为你呈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今天是706个人的新一期推送,我们采访了706的元老级人物,如今在香港一家广告公司做digital marketing的曾玄子。从北京到香港,她一直是一位异乡人,但在不同的城市里,她有着不一样的生活。


采访:刘肖瑶

编辑:张绪、宗城

校对:刘璇玥


曾玄子:从北京到香港,她决定换个活法



肖瑶:北京和香港对你来说都是异乡,你也试图努力融入这两个城市的生活,那在各自的融入过程中,北京与香港分别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玄子:大学四年往返于北京和厦门,现在往返于香港和厦门,从南到北又到南,多次辗转让我已经习惯自己“异乡人”的身份。在北京的阶段我还是抱有对大学生活、对未来的迷茫与好奇。四年的北京生活让我感觉到的是,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它的大不仅在面积、人口,它也能容纳各种途径、道路的抉择。


而香港用“多元”形容更合适,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并存,且带有文化冲击性的地方。我记得刚来的那段日子我也试图努力融入,尽力多去了解香港本地文化,有时却又心生退却,退回熟悉的圈子,产生懒惰消极的抵触情绪。


同样,各种文化并存的特征,使得在这里的工作生活也会一开始受到更多碰撞,尤其是进入职场的时候。在这里我不仅要学习包容不同的文化与社会模式,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和客户打交道,还要学习去了解甚至融入。


其中最大的抵触来源就是语言。找工作期间是我语言进步最大的时候,其间也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适。比如第一份工作面试的时候,有个女主管直接质疑我的粤语不够好,并以教育的语气说了我很久,大概意思是在香港找工作,最起码粤语一定要说好等等。


那时候我也开始慢慢地努力去说、去练,好在到现在语言难关几乎通过了,由语言所带来的隔阂与身份存在的偏见慢慢消退。我也尝试去了解、更多的香港本土文化,在理解中削减最初的不适感。


对很多“港漂”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的人,也会习惯先入为主地将自己设定与一个身份的界限中,带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去融入这个圈子,自然会有些困难与不适。其实我们更应该放下对身份过度强烈的敏感,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自我设限。逐渐打开自己的包容程度,接触各种本地的观点与看法,也会交到一些不错的香港朋友,彼此互相接纳。虽然不求完全融入,但也求互相理解吧。


肖瑶:为什么决定来香港继续学习工作?


玄子:本科毕业后本来就想继续读研究生,国内的话大概只会考虑北京。后来觉得国内的学习模式不是很合适自己,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到一个不一样的平台,建立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思维模式。后来主要在英国和香港间进行选择,斟酌再三,选择了香港。


我本科读的是英文,但到研究生阶段我希望广泛学习一些中国文化、社会研究方面的内容,而香港的特殊位置也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角度。申请的时候拿了几所学校相关的offer,最后依据个人兴趣和课程设置选择了理工的中国文化专业。后来也证明这个选择很合适自己,研究生期间收获很大。



肖瑶:20岁,你在北京;24岁,你在香港;20岁的自己与24岁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玄子:20岁的我还处于一个探索自我,探索世界的状态,24岁时则比较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要做什么样的事,从而做出合适自己而非迎合外界的决定。到24岁,我对于世界还保持着好奇心,但是肯放慢脚步,一步步去体验过程。 


另一方面,20岁拥有一种强烈地想要改变别人、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的期望。到了24岁,我觉得更重要的反倒是沉下心来思考,回归自身,换种方式去实践所谓的改变吧。


肖瑶:你二十岁时曾经发起过一个叫“We关注”的公益项目,最初也是藉以706办活动的。能说说它的契机、发展和性质吗?


玄子: “We关注”是我曾组织的一个关注少数群体、少数社会现象的公益项目,寓意从未关注、微关注到我们共同(we)关注。主要以讲座、快闪、采访的形式进行,我本身比较关注这些话题,所以希望能够通过传播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群体,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偏见。曾关注过跨性别者、流动儿童、罕见病、城中村及草根社区等等。


那时候20岁嘛,还是期待能够改变别人想法的阶段,到后来就慢慢了解,真正想要改变别人的观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通过We关注,在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些群体故事的同时,也更是让We关注的概念融入我自身,在自己往后生活中也学会真正发自内心的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肖瑶:讲讲与706相遇的过程吧。第一次加入这个家庭是因为什么?当时的706给你怎样一种感受?


玄子:2012年,我大一,当时不太喜欢大学的社团、学生会组织,于是决定走出校园参加一些校外组织,而我本身也是个活动控,喜欢认识新朋友。那时候人人网正风行,通过人人开始了解北京有趣的校外组织。


方荣和刘洪当时在做ICU(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union)跨文化交流协会和ICU开放大学。我通过加入跨文化交流协会,认识了方荣他们。


那时候刚有706青年空间,没有特别多对外的活动。经常能看见早期北斗的那批人进进出出,办活动也是以跨文化交流协会或开放大学为主的下线交流空间。后来ICU的活动没有做了,重心投在706,而我也就顺理成章的到了706,成为创始管理团队的成员。


记忆中706搬过两次,都是在华清嘉园,现在的楼中楼是最气派的,不仅空间更大还有个宽敞的天台。不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的小套间,一进房门就能看到一个标志性的绿色墙面。那个房间号就是7楼06室,706的名字就这么得来的。



肖瑶:那时候的706遇到过什么困难和坎坷?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资金吧。本身在华清嘉园那种地方租金也是比较高的,最初有通过众筹获得十万左右的资金来维持。我们不能单靠理想就能继续存活下去,所以会去想一些能够自我造血的方式,包括活动酌情收取费用,青旅和咖啡厅都是其中的尝试。


另一个最大的就是管理问题吧。因为在706之前全国都没有“青年空间”的概念,也没有先例去借鉴,加上最初的时候706的管理相对散,也没经验,很多想法在执行和落实上和想象中存在距离。我们在这方面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包括轮流值班啊,志愿者招募之类的。那时候我们会定期开会总结这一段时间的问题、想法,因为其实大家都不太懂,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争执和分歧。然而这些现实的问题我们都没办法去回避,只有不断地探讨和改进。


随后的13-14年,“青年空间”这个概念突然就一下子火起来了。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一个理想,就是除了北京之外,在全国各城市都能出现一个“706”,事实上南京还真的有开一个706青年空间分区,他们租了一栋别墅来做。但是后来尝试失败了,706没有复制成功。后来我们认识到,北京706由于地理位置、人文资源等方面,很多环境是其他城市没有办法照搬的,所以我们觉得706大概真的不可能完全复制。再后来我们就转为鼓励其他地方自己创造这样一种形式的空间,不一定是706,可以是任何一个符合当地环境的青年空间。我们也会力所能及地提供经验交流等协助。所以其实706的成长完全也就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肖瑶:一直到现在,对你来说,706的最大吸引力在哪里?


玄子:从创立开始,706一直是一个致力于扩大青年交流、互动的空间,扩大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我感受最强烈的是一种神奇的归属感,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你会相信他/她都与你有着某些方面的相似、共同之处,于是人与人之间就会建立一种虽然陌生但很自然的信任感,甚至亲切感。藉以这种“社交归属感”,能够认识各行各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他们让我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也是706真正多元包容的体现。


肖瑶:在706的日子里,你最大的收获是?


玄子:在北京这个城市,给我带来最大改变的除了大学校园,就是706了。甚至我会觉得,有些时候706在一些方面带给我的感触、教育比学校还多。在提倡“探索生活更多可能性”这个口号的时候,我也确实发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朋友,在成长的阶段对自己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肖瑶:上个月我也回去了一次706,让我很震撼的是,我本来只是去年停留一个月的不起眼的住客,但当时的一些工作人员,包括方荣,还有几个结交的朋友看到我都像再会很多年的老朋友那样,还有的专门跑去706和我见个面叙叙旧,觉得非常感动。


不过,706的人的确年年更替,这里不像一个代代相传的家族,更像一个包容、接纳各种灵魂的“共享家庭”。过一年半载再回来的时候,也许你已经发现很多老人走了,很多新人又来了,在这样一种相对陌生的人际氛围里,你是怎样找到熟悉的“家”的感觉的?


玄子:大约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我回去了一次。过去的时候大多人都不认识了,空间、布置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后来遇到了方荣,他没有想到我会突然出现,迟疑了几秒才认出我。我和他坐在咖啡厅的角落里聊了许久,最多的还是大家的近况,每一个老朋友逐一细数过去,亲切又自然。方荣帮我点了杯饮品,我习惯性地说了句谢谢。方荣说道,谢什么谢,来706应该就和回家一样一句话瞬间把记忆拉到2012、2013年和大家一起的日子。即使到现在,我依旧觉得这里是我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希望706能一直存在吧,如果有可能5年或者10年后和老朋友们一起在706举办一次聚会,很期待看看大家到时的模样。


肖瑶:你未来还会像学生时代一样做一些和社会、文化相关的公益或活动吗?


玄子:我还是会继续关注,但是不一定像学生时代那样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公益方面我会尽己所能去参与,但是与学生时代相比,在怎么样去做、去表现,应该都会有较大的不同。我更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积累过后,能够以一种比较强有力的方式重新去做这种事。而关于社会、文化的关注我觉得都已经融入了我整个人的成长、生命当中,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都会带着这种关注的视角去体验和感知。


肖瑶:聊聊你现在在香港的工作和未来打算吧。


玄子:我目前在香港一家广告公司做digital marketing,不出意外未来几年都会留在香港发展,还挺喜欢在香港的生活,它独特的秩序感让我感到舒适。做的工作也是喜欢也算有前景吧,有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品牌和不同背景的客户,觉得还蛮有意思。我不太认同把兴趣完全作为工作是最幸福的事情,反倒是觉得做一份还算喜欢的工作,又有空闲的时间坚持一些自己的兴趣,是最幸福的。目前正在往这个方面靠近。


未来的话,不想给自己设限,不过希望工作之余仍能一直坚持阅读、写作和旅行。有机会会想试试去其他国家、地区工作和生活,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感还蛮强的,也很喜欢每座城市带给我的惊喜。几年之后有机会也许再会回学校读个学位?不确定哈哈。



-end-


“706个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果你还不知道我们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挑选了一些供大家回顾

欢迎点击链接查看。


 706关门的那个雨夜 | 706个人 · 第1个 邬方荣

一想到未来九年的人生已过于明确 | 706个人 · 第2个 子川

每个人都想带我看另一面的“中国” | 706个人 · 第5个 赵瑜

有七八次我穿越回那个会场 | 706个人 · 第6个 宋宇鹏

故乡的一切喜事都带着忧伤 | 706个人 · 第11个 郑博文

当我把生活扎入皮肤 | 706个人 · 第13个 王泽宇

我们只是碰巧站到了舞台上 | 706个人 · 第14个 周雨霏

我要做事情 | 706个人 · 第16个 尤昀

退学之后,我的大学才开始 | 706个人 · 第17个 于广浩

理所应当期待一个更好的公共生活 | 706个人 · 第20个 袁满



about 706


706青年空间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706已经举办了上千场活动,发起了数十个创新项目,世界各地有趣好玩的青年人在此汇流。我们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孵化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通过社群式的学习,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长按二维码,关注706青年空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