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拿到高考成绩单,落榜了,并不意外。
李香从来没有对2013年能上大学抱过什么希望。从小学开始,她的成绩就不好,缺乏自信。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个性格怪异的语文老师,专门欺负成绩差的同学,李香就是他的重点欺负对象,有时甚至是体罚。因为害怕那位老师,李香曾经多次逃学。后来母亲投诉学校,那位班主任被调离,李香才重新回到课堂。但逃学会上瘾。上中学后,李香只要一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时是和同学处不好,有时是和老师处不好,她就逃学。逃避,已变成她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李香是个缺少爱的孩子,从小父母就与她形同陌路。所以,她比其他孩子显得孤僻。她不爱上学,考试成绩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读书。实际上,她比同龄的很多孩子都爱读书。
初中时,她就已经开始啃康德的著作。不过,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终究是李香的致命伤。她通过自己看书,语文成绩可以不错,但她的数学很差、英语很差。这些科目,都是要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才能学好的。高考前,虽然她努力了一段时间,但终于还是追不上。
2013年是香港的第一次高考。以前,香港的中学教育是七年,大学教育是三年。数年前,教育统筹局规定从2006至2007年度学年上中学的学生开始进行改革,中学上六年,大学上四年,和内地一样。李香就是第一批接受教育改革试验的学生。2013年的升学考试,香港考生的压力特别大。因为旧体制的考生,和新体制的考生一起考,人数特别多。
,曾经说过要帮香港缓解今年的高考升学压力。所以,2013年香港学生可以免试上内地多所大学。不过,免试归免试,还是要看高中三年的成绩。这让李香上内地大学的希望也落空了──高考奋力一搏还有可能,要是看平时成绩,那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香港的高考升学率是出奇地低。内地现在每年有超过80%的考生能够上大学,台湾的升学率更是高达99%。但香港的升学率,多少年来都保持在20%以下。大学教育至今还是“精英教育”,不是。
在过去,不上大学也没什么大不了。过去的香港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可以通过做学徒的方式掌握一技之长。比如在过去,李香可以学裁缝,学好了本事,将来自己出来创业──在香港,工人的工资往往是高过普通白领的。
但是,在“地产霸权”出现之后,这样的情况也渐渐消失了。因为你要创业,首先要租店铺,但地产商垄断土地。你生意不好,支撑不下去,倒闭;你生意好,地产商给你加租,你照样支撑不下去,倒闭。所以,最保险的办法就是给别人打工。现在香港的小学生都知道,将来无论如何一定要考大学。因为即便是打工,也希望坐在有冷气的办公室,做个体面的打工仔。
李香的一些同样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已经去便利店上班了,每个月能赚7000块钱。但李香很清楚,她必须要读大学。因为便利店或麦当劳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爱读书,还有作家梦,她多么想再要四年时间,可以安静地读书。李香决定了,重读高三,明年再参加一次高考。无论香港、内地或海外,她一定要上大学。
香港,有700万人口。这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我见过《桃姐》里那样的老人,也见过《春娇与志明》里那样的年轻人。九年来,我找不到任何词来概括香港。因为她太丰富,一旦你尝试概括,便注定是错。
回归这些年,香港改变了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我经常去吃的一家食肆,是四姐妹开的。15年来,她们每天卖一模一样的鲩鱼饭。食客没有挑剔,她们的手艺越来越好。
旺角的二楼书店,有的开了15年,有的早已不见踪影。那些不开书店的老板,有的现在已经是很知名的作家。
将军澳的一间小学,多年前人丁兴旺。2013年再去看时,已经倒闭。由于香港出生率低,很多学校都被迫“杀校”。
观塘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观塘。这里,正在进行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重建。老街坊不见了,很多熟悉的味道也不见了。
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公屋大窝口邨,楼还是过去的楼。现在政府要重新粉饰它,让它从外部看起来焕然一新。住户说,这一刷,说明十年内不会拆迁。
我想,这些年来香港改变得太多了。孩子变成青年,青年变成中年,中年变成老年,老年变成骨灰;很多人迁入,很多人迁出;特首换了三位,官员换了无数;就业率上升,但基尼系数不断扩大;租金上涨,港币贬值……
不变的也很多。香港仍旧是世界上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城市,仍旧是奔驰车密度最大的城市;香港机场仍旧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香港人仍旧每天辛勤地工作;李嘉诚仍旧是首富,仍旧创造暴发户;大学升学率依旧那么低,香港仍旧没有出现令世界惊艳的作家……
香港已成往事。何处不成往事?香港只有向前走,反正一直以来,香港都是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200年前,谁也无法想象今天的香港。所以,这些年来究竟有什么不变?我想,唯一不变的就是香港一直在改变。
总结?何必呢。香港人是不太有时间的。正如电影《岁月神偷》的主题曲《岁月轻狂》中的最后一句:“不回想,不回答,不回忆,不回眸,反正也回不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