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从金水区有关方面获悉,郑州最大的城中村,号称“中原小香港”的陈砦村正式开启大拆迁、大建设、大升级模式。
陈砦村位于金水区北部,南临北环路与东风路办事处接壤,西东接国基路办事处与沙门村相邻,北环路、文化路、国基路三条主干道从村边而过。村民3900余人,暂住人口20万人,素有“小香港”之称,是全市建筑面积最大、流动人口最多、商业最为繁华的城中村,可谓郑州城中村地标式、标签性、代表者。
据了解,,明代叫汤家寨,后易名陈寨,经过世代延续,到清末民初,在郑县地图上有了显示,说明“陈寨”这个村庄已经初具规模。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砦村一直属于典型的城市郊区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人口在此居住兴业,首先是文化路上的几所高校学生在此租房,后来大量进郑务工人员在陈砦落脚。随着村内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陈砦花卉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等全国闻名。陈砦村村民在住房上的变化经历了几次变迁。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砖瓦房到90年代的两层楼房,再到带有电梯的高层楼房。由此,也给村民的房租收益带来了质的飞跃,从每月几千块,到了现在的几万、甚至十余万元的收益。
陈寨街巷中随处可见拆迁前的景象,办事处的宣传条幅、宣传车,贴满“清仓处理”等字样的店铺,匆忙搬家的男男女女,穿梭的拉货三轮,这一切都见证着村庄将发生的蝶变。
20多岁的女孩小何,还没想好下一站要去哪里落脚。“我2011年在这里租房,5年了没换过地方。”
两年前房东给她介绍了另一个租客小伙,两人很谈得来,原本计划着今年10月份先用租的房子当婚房,等攒够钱了再买间属于二人的小窝。
不远处转角超市里走出一名小伙,手中拎着两提泡面。“我今年刚毕业,想留在郑州发展,我的房租月底就到期了。”
陈寨一家名为“红玫瑰摄影”的照相馆,店内的装潢设备、墙上的作品,都充满了时代变迁的沉淀感。
老板娘李姐对陈寨的记忆,从17年前就开始了,刚来这里开店的时候,周围还没几栋水泥房子,都是田地。
那时候门店房租不过几百元,生意也不错,现在还是那间门店,月租已经涨到近3000元。“心里很舍不得,住了快20年的家,这次真的要没了。”李姐望着店外说。
一栋12层居民楼,院内一位年过六旬的老爷子正在打扫大厅。他是陈寨的原住民,两个女儿都嫁了人,只剩他和老伴还守着祖宗传下的房子。
“我们老陈家最少有六代人都生活在这里,祖上留下的这栋房子也翻修过很多次。”陈老爷子说。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一样。“暴富”的陈砦,在分享“富得流油”的同时也在不断忍受乱的一塌糊涂之伤。
垃圾封门 惨不忍睹!
污水横流 可堪人居?
近年来,随着全市发展的加快,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大量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云集加速了城中村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这些城中村环境卫生脏乱差,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突出,极大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村民在获得高额的房租收益的同时,城中村的共性问题也在村内逐步凸显,并且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2015年9月,、,对全国80处区域性火灾隐患予以通报,其中河南省9起,陈砦村因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被排在我省9处重大消防安全隐患的第一位。这与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极大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电线如蜘蛛,隐患猛如虎!
陈砦城中村改造从2016年7月10日正式开始。由此排除改造的“课程表”和路线图——
7月10日至7月16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召开动员会,组织抽调人员培训,通过悬挂标语、张贴公告、发放宣传材料以及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方案;
2016年7月17日至8月5日为协议签订阶段,由入户工作组同村民签订搬迁补偿安置协议。以宅基地为单位,在规定时间签订协议并搬空房屋的,共奖励7万元,具体奖励办法如下:2016年8月5日之前(含8月5日签订协议的,奖励2万元;签订协议后于2016年8月20日之前(含8月20日)搬空房屋的,奖励5万元;
2016年8月20日前为房屋搬空阶段,督促村民搬空房屋,对提出空房验收的村民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开具《空房验收单》;
目前,《陈砦城中村改造项目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已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正在进行宣传发动和入户摸底调查。
未来陈砦“长这样”
当拆迁改造的消息落地,人们期待着一个更繁华美好的陈寨。
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党贺喜
资料来源 郑州日报“郑州观察”客户端、郑州晚报
郑州日报新媒体中心整理
编辑 李瑞蕊
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