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香港回归20年来,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祖籍宁波,1957年出生于香港,在湾仔一栋唐楼的板间房里长大。
![]()
唐楼,就是没有电梯和冲水厕所的楼;板间房,就是内地正在整治的“群租房”。这样的居住环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香港的一个投影。林郑月娥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十年苦读,林郑留下一段成绩优异的求学之路。中学时,她曾满怀医者仁心,梦想悬壶济世;后来,她又立志成为社工,服务社会,为此,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大二时,林郑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毕业后考录政务官,加入政府队伍。
她亦笑指自己几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只得第四名,就觉得是相当大的挫折,更回家大哭。林郑月娥自言多年仍记得此事,相信与自己爱面子有关,不过现时回看亦觉是小事一桩。
林郑月娥又指,会考因家人期望选择理科但未有获得佳绩,最后仍然选回心爱的文科,当时亦因为喜欢电视剧《北斗星》中刘松仁所饰演的社工一角,因而选了社会科学院希望做社工,但最后发现大学生涯不应太快以专业为主,认为读社会学更能够扩阔眼界,增加她对各方面的认识。
林郑月娥的丈夫是林兆波,育有两子林节思、林约希。1982年,时任政务官的林郑月娥在保送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期间,与同在该校修读历史的林兆波邂逅。林兆波其后在剑桥取得博士学位,并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历史系副教授。林郑月娥不但自己是留学生,也将两个孩子送去了剑桥大学留学。林郑月娥从来不打儿子,不是怪兽家长,坚持给孩子足够照顾和空间
林郑月娥向来予人职场女强人印象,但谈及丈夫及两个儿子,却瞬间有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感觉,,澄清两个儿子从来没有入读国际学校,自己亦不是怪兽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要做医生律师或学才艺。她认为,父母最重要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照顾及空间。
![]()
林郑一家庆祝二儿子在剑桥大学三一书院的毕业礼,摄于2016年。
她的两个儿子,中学是在本地传统津助学校华仁书院就读。其后,她为了当时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的长子节思,决定一家往英国生活,她向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两名儿子便在当地升学。虽然后来她回港工作,但儿子留在英国读书,原因包括学习香港没有的学科,“他们想读俄罗斯文、古希腊文,作为家长我随便他们学。”
她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来不会要求孩子要学什么或修读什么科系,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也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毕业于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指出——
“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满足感的环境,他们自己会学,尤其是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林郑月娥非常疼爱两个儿子,总是争取时间一起吃饭,还常常亲自下厨做饭。
她提及自己的两个儿子时称,自己从来不打儿子,又指子女的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比如年幼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时间是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请海外佣工,这样会让自己有‘纪律’,准时下班照顾两个儿子。”
林郑月娥说,到子女稍微年长时,就要平等交流,不要以大人的口吻去教训他们,“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和今天完全不同,当时不能上网,吸收的知识有限,但现时青少年每天都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
林郑月娥又指,到子女长大之后,就要以朋友方式和他们相处,学会放手让子女去经历。
林郑月娥笑言,当初孩子们说要出外闯时自己都会担心,但明白也要放手让他们开拓眼界。她更认为,父母过分关心会造成无形压力,现时互联网发达,距离不是问题,只要有心不会阻碍沟通。
她强调,要达至家庭共融,重点就在于“一齐讲、一齐听、有商有量”,若父母可以多从子女的角度了解他们,子女不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更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看到她的教育方式你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分割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