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

美国R级片,香港,能一刀未剪进中国?这部电影最大尺度的床戏,是两个人躺着,聊人生…

2021-04-21 08:39:21

替换镜头、剪裁画面、女主角的光屁股被P上小黑裙…

 

今年奥斯卡的大赢家《水形物语》,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中国内地院线,不知道该为它高兴,还是替它难过。



1963年,整个世界,都笼罩在美苏争霸的冷战阴霾中。

 

哑女艾丽莎,只能透过手语与人沟通,她在一个美国军方的秘密实验室里担任清洁工。


艾丽莎]由[莎莉·霍金斯]饰演 


艾丽莎租住在一间电影院的楼上,每天要坐很久的大巴去工作。孤独的她,只有两个朋友:一个同性恋老画家,一个话痨黑人大妈。




有一天,实验室运来了一个装满水的神秘罐子。艾丽莎发现,罐子里关着一个半人半鱼的怪异生物…

 

两个孤独的生命,发生了交集。


看到水怪第一眼,我想到了《西游记》的“奔波儿霸”


这部《水形物语》,由著名怪咖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13项奥斯卡提名,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最重要奖项。

 

但是,豆瓣7.3分,IMDB7.6分,观众口碑严重分裂。有观众说:童心未泯、浪漫至极、美哭了。也有观众评论:威尼斯金狮奖是尼斯湖水怪投出的吗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前,乌鸦准确猜中了绝大多数重要奖项,只有《水形物语》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猜错…

 

坦率的说,反正我是找不出《水形物语》击败《三块广告牌》的理由。



今天,这部颇具争议的《水形物语》,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登陆中国内地院线,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

 

要知道,在这部135分钟的电影里,带有、露点、残肢、人兽交等大尺度情节,在美国被定为R级,在中国香港上映时被定为…


它怎么能以135分钟的“完整”方式,在没有电影分级制的中国内地公映呢?


这两个镜头|内地院线里都没有


今天一大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乌鸦走进影院,亲眼目睹了《水形物语》匪夷所思的内地版本…

 

这么说吧,所有露点镜头,所有不可描述的镜头,都不复存在…动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替换镜头、裁剪画面、极其粗糙的打码…


请注意|内地影院版没这个镜头


比如,女主角在浴缸里的一幕,肩膀以下的部位被剪裁,她脸上浮现的复杂表情,让人以为她在水里放了一个屁…


请注意|原版这个画面的下半部分被裁剪


比如,女主角缓缓脱下睡衣,你会赫然发现,里边还有一件小黑裙…女主角就这么穿着裙子钻进了浴缸…


这时候,如果你仔细观察小黑裙的边缘,就会发现:妈的,PS水平也太次了!


请注意|原版没有小黑裙


我必须说,这些删减、裁剪、打码…让电影的好几个段落脱节,严重破坏了影片的流畅感,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



当然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镜头,确实不适合在没有电影分级的中国内地院线公映…说实在的,除了上述画面之外,电影中未被删节的“断指”“吃猫”等情节,也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有太多粗枝大叶的父母…今年春节,我刷了三遍《红海行动》,每次都能在影院里遇到五六岁的孩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像《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这样的优秀艺术电影的引进,随着像《红海行动》这样的大尺度战争电影出现,我们国家真的到了该考虑“电影分级制”的时候了…

 

换位思考,我们也能理解国家的担忧:如果电影分级,会不会引起拍摄“”的风潮?如果电影分级,中国会不会涌现出大量“院”?

 

但是,无论有多少隐忧,我们都不能因噎废食,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成长,中国推出“电影分级制”是不可逆转的必然。



说回《水形物语》吧,先说缺点,这部电影的最大软肋就是:故事太老套,可以说是毫无新意。

 

无良政府捕捉神奇生物,实验室残酷虐待,文艺青年挺身而出,拯救生命,逃出生天,回归自然...这种故事框架的电影,我闭着眼睛也能说出个百八十部。



但是,我并不讨厌《水形物语》,恰恰相反,我很喜欢它(只不过,与对《三块广告牌》的喜欢不太一样)。

 

它的制作太出色了,整部电影覆盖着一层阴郁的绿色,无论是美术还是配乐,都弥漫着浓浓的复古气息…




另外,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尤其是莎莉·霍金斯,让这个烂俗的故事,生动感人,她理应获得更多奖项,更多赞美,我会一直喜欢她。


我喜欢《莫娣》中的莎莉·霍金斯


更让我着迷的,是电影里有意无意流露出“对人类深深的厌恶感”。整部电影中,除了女主角和她的两个闺蜜,以及那个鱼人,其它人类都不是好东西…

 

美国和前苏联政府坏到极点,从美国军方官员到苏联间谍,从酒吧侍者到大企业高管…无一不是狂妄无知、自以为是、死不足惜。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电影中的人鱼都要比人类更纯粹、更高贵、更有魅力…

 

但就在这个时候,导演忽然丢出来人鱼吃猫的镜头,打破了我对人鱼的好感…作为一个家里有猫的人,我代表八蛋,鄙视这个镜头!



总的来说,我认为,《水形物语》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一个披着暗黑魔幻外衣的浪漫故事,制作精美,美轮美奂…


但它与“优秀”二字,与《三块广告牌》,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无论怎样,能够坐在中国内地的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电影,无疑是一件美事…


但我更希望,中国成年观众,能在电影院中,光明正大的,看到我们本该看到的东西,看到完整的《水形物语》...



《水形物语》 院线热映中



这部电影最大尺度的床戏,是两个人躺着,聊人生…


这大概是最奇怪的电影片头:斯嘉丽·约翰逊的屁股,在一条粉色内裤的包裹下,出现在荧幕正中间,足足30多秒…

直到电影名字慢慢浮现,浮现在19岁斯嘉丽的屁股上:《迷失东京》


女主角:斯嘉丽·约翰逊


鲍勃,是一个过气的好莱坞电影明星。曾经如火如荼的事业,渐渐消逝,曾经激情四溢的爱情,也在枯燥的婚姻生活中黯然退场…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吧,激情消失殆尽,只剩下麻木的躯壳,在荒野中茫然四顾。


[比尔·默瑞] 饰 [鲍勃]


有一天,鲍勃接到一个日本威士忌的广告,酬金200万美金。

尽管他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但鲍勃必须接下这个广告。因为全家人需要他赚钱,因为经纪人需要他赚钱…因为,作为一个中年男人,没有任性的资格。



经过12个小时的飞行,鲍勃来到了陌生的东京。东京的夜晚五光十色,东京的人很有礼貌,广告商的接待无微不至。 

但他感到很疲惫,很厌倦,很无力,在柏悦酒店的高级套房里,鲍勃失眠了…



夏洛特,是一个漂亮的纽约女孩。大学选修了哲学专业,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早早的嫁人了。

夏洛特的老公,是一个著名的摄影师。他嫌夏洛特心智不够成熟,过于粘人,过于直爽,还讨厌她抽烟的恶习…


[斯嘉丽·约翰逊] 饰 [夏洛特]


因为工作的缘故,夏洛特跟着老公来到东京。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在柏悦酒店的高级套房里,夏洛特失眠了…




在东京柏悦酒店的顶楼,有一间名叫“纽约”的酒吧。

在异国他乡的凌晨四点,在这个名叫“纽约”但不在纽约的酒吧里,同样孤独,同样寂寞,同样失眠的两个美国人,相遇了。



这部《迷失东京》,由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执导,老戏骨比尔·默瑞,美得让人窒息的19岁的斯嘉丽·约翰逊主演。

本片于2003年10月3日在美国公映,入围四项奥斯卡奖,豆瓣7.7分,IMDB7.8分。有网友评论道:一会儿让人会心一笑,一会又让人抑郁忧伤,好像讲了些什么,又像什么也没讲,就是这样一部淡淡的电影。



难以想象,早在15年前,索菲亚·科波拉导演就用这部电影,瞄准了现代人的软肋:孤独感和寂寞感。 

从2003年至今,15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无数大流量社交软件出现:Facebook、Twitter、Ins、微博、微信…



原来,早在15年前,这部电影就预言了我们的今天: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但我们还是需要用各种社交软件,用论坛,用贴吧,用社群,去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即使置身在几千万人口的城市里,我们还是会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感和身边有多少人,无关。



鲍勃迷失在东京,他听不懂日语,也听不懂日本式英语,连自己主演的电影都看不懂(因为日语配音的缘故),在他身边,充斥着无法沟通的各色人等:广告导演、日本翻译、经纪人、、甚至包括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夏洛特迷失在东京,她看不懂东京蜘蛛网一样的地铁线路,无法理解在拥挤的地铁里看的“痴汉”,以及这座离奇怪异的东方大都市…

她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丈夫,每天都在瞎忙些什么。




鲍勃和夏洛特,是两个八杆子打不到的人。一个是中年丑男人,一个是美貌小姑娘;一个是事业有成的大明星,一个是找不到工作的文艺女青年;一个唯唯诺诺,一个任性妄为…

有趣的是,他们偏偏是对方眼中的,能够沟通的“正常人”。



从鲍勃和夏洛特的眼睛看去,这个世界上尽是不可理喻的非正常人类。

比如,日本接待方为鲍勃安排了一个,这姐们儿不仅逼迫鲍勃撕烂她的丝袜,还动不动就大喊“救命啊!鲍勃先生!放过我吧!”…搞得呆坐在一旁的鲍勃,一脸懵逼。



鲍勃和夏洛特,一起漫步在东京街头,一起疯狂的唱卡拉OK,一起去看变态的表演…有那么一些时刻,他们忽然觉得这个世界并非毫无趣味。



在一个深夜,鲍勃把夏洛特抱上了床。53岁的鲍勃,把19岁的夏洛特放在白色的床单上,轻轻的盖上被子…

鲍勃恋恋不舍的离开房间,犹犹豫豫的关上房门,他长出了一口气,不知是如释重负,还是遗憾叹息。



整部电影,在鲍勃和夏洛特似乎要发生点什么,但又没有发生什么,有点遗憾,又有点释然中度过。

是的,在102分钟的时间里,虽然你能看到很多斯嘉丽·约翰逊穿着内裤的镜头,但最大尺度的床戏,就是两个人躺在床上,聊人生…



什么叫文艺?什么是闷骚?看看这部电影就知道了。 

在《迷失东京》里,我们能看到很多失焦的镜头,很多大型落地玻璃下俯拍的东京,很多密密麻麻的人潮,很多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和液晶屏,很多吵杂的音效和迷乱的灯光…



据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索菲娅导演20岁时的东京旅行,她发现,在陌生环境中,在午夜时分,容易检视自己的生活,所以,她要写一个在陌生城市失眠的故事。



有影评人写道:索菲娅精确地抓住了当代人心灵深处的失落,轻轻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牵引出被隐藏的孤寂和伤感。

 

请注意,这是一部2003年的电影。1年后,马克·扎克伯格创造了Facebook;8年后,张小龙创造了微信;10多年后,我们将用各种社交软件认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却有共同话题的陌生人… 

而早在15年前,在凌晨4点的东京,索菲娅导演就用这部《迷失东京》,连接了两个寂寞的人。



此时此刻,乌鸦正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笨手笨脚的敲下这些字符…

几小时后,这些字符将飞跃几百几千几万公里,连接到一百多万个手机屏幕,以及屏幕后面可能会读到这段文字的你们…我们未曾谋面,但我们相识已久。 

感谢这个不容易寂寞的时代。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香港腕表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