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是一种状态。漂泊,居无定所之意。学子离家,到外面的世界求学,学有所成时留在当地工作,但心里还是朝着家乡,想着落叶归根,于是便有了“港漂”、“北漂”、“沪漂”等等。
笔者就是一名港漂,生在广州,长在广州。去香港之前,对香港的想象就是活在29寸彩电里一个时尚潮流的城市。直到七年前,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面前才知道,香港没那么遥不可及,甚至,还有机会成为一名香港人。不得不说,香港对人力资源的喜爱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在读书留学的安排中可见一斑。
在香港完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本科及以上学位)后,留学生可留港发展并获批一年的签证,在这一年里,留学生可随意自由地找工作而无需担心签证问题。随后,留学生连续在港居住满7年(无论是留学或就业)都将获批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和护照,成为一名正式的香港人。男女关系上常听七年之痒,而在移民香港上,也有这么7年,让双方了解适应,到最后才确定是否接纳对方的“永久身份”。
“叉烧饭,奶茶,唔该”
━━━━━
第一年
来香港第一年,一切都很新鲜。维多利亚海港华灯初上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整个城市的活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等等,他们说的这是什么?仔细一听,大概就是在当年还很火的港产片中听过的粤语吧。
越是平平无奇的小商店,粤语的普及率就越高,而普通话则相反。语言,是移民香港生活的第一道大关,而且大部分时候人们远远低估了语言在沟通上的重要性。你听说过小伙伴去美国留学读托福,去德国留学读德福,去日本留学考JLPT,但你听说过去香港留学读“粤福”的吗?
大部分人的想法是,香港还不是用中文的地方,哪用再读粤语啊,去一个星期自然就会啦。但这样的大意往往被现实杀个措手不及,在经历过无数次想点“冻柠茶”点成了“冻奶茶”之后,终于练熟了那句点餐口令:差秀翻,来插,母该(叉烧饭,奶茶,谢谢)。
“香港人真事儿逼”
━━━━━
第二年
在香港第二年,我有一北京哥们来香港玩,我当然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地陪。三天下来,北京哥们终于忍不住吐槽:“香港人真事儿逼。”而我只能在旁迎着风凌乱微笑,因为我在琢磨,我是不是也被同化成“事儿逼”中的一员了。
其实,这位朋友想吐槽的是香港人对规矩有近乎偏执的追求。香港人相当守规矩,也相当多规矩:上下扶梯时得站在右边,左边用于着急的通勤者迅速通过;关爱座是留给老弱病残孕等有需要的人士,很多时候就算站着看着空荡荡的位置也没有人坐上去;地铁车厢里不得饮食;室内不能吸烟等等。
刚来香港时,我带着内地的生活习惯,确实也碰了不少壁。但渐渐地情况就有点反转了,开始熟悉了香港生活习惯的我,回到内地却有些“不适应”了。在香港,排队文化可谓根深蒂固。等巴士等地铁可以排队,吃饭等位可以排队,甚至买奢侈品包包也可以排队。大部分时候根本没有人在维持秩序,轮候的人自然而然就排成一排。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香港尽管地少人多,但个人领域却神圣不容侵犯。再怎么挤的地铁列车,乘客间的身体始终相互不会触碰到,看到车厢里的人站得差不多了,再怎么赶时间的前排乘客也会停住脚步等下一班列车。爱面子如我,确实是耐不住其他乘客眼神的鞭挞,也只能老老实实地从爱迟到的“匆忙冲车者”变为提前出门预留好时间的“良好乘客”。当然,规矩守多了,也顺理成章地也成为了“事儿逼”一员。
“HEA”与“CHUR”
━━━━━
第三年
来香港第三年,港式广东话里萌生了HEA和CHUR两个字。HEA的意思是不认真、不用心,形容一个人没干什么正事;CHUR刚好相反,意思是很认真、很用心,形容一个人很有上进心。印象中,香港就是一个很CHUR的城市,每个人为了房子车子奔波,节奏快压力大,字典里根本不应该有HEA这个字。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却用不一样的轨迹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当我们CHUR功课,CHUR实习,CHUR雅思托福GRE时,他选择了HEA在酒吧,HEA在市场,HEA在香港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香港城里的一个个故事。当我们毕业收获一个个Dream Offer时,这位朋友也凭着其成熟的镜头演绎进军好莱坞电影团队,继续追逐梦想。正因为这种CHUR和HEA矛盾之间的磨合,每个个体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可能性,找到社会中属于自己最舒服的位置。
“转租6平米豪华大单间”
━━━━━
第四年
来港第四年,我搬出了宿舍,开始了租房生活。香港年轻人没有很正规的租房平台,靠的是在豆瓣、港漂圈等论坛上发文拼室友合租房子。拼到的室友怎样,租来的房子如何,一切看缘分,不能讲究,只能将就。
反正大家也清楚,香港租金之高昂,单凭个人之力,基本不可能单独租下来一套房子。甚至到了寸土尺金的地步,偌大的客厅并不是生活必需,也需要招租来降低每个人平摊的租金成本。当年的我,一开始担任的就是举足轻重的“厅长”位置。
相逢是缘,离别也是缘。住小屋的室友因为内地拿到一份不错的Offer要离开香港,也需要找人继续承租他的单间直至完成租约满一年。不到半小时,他就已经在豆瓣上打好了转租的小广告——转租6平米豪华大单间。也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已经有人撕下了这个小广告——我。这可能是我当年幸福感最足的一件事情——从厅长搬到了小屋,拥有属于自己的“6平米”,甚过于拿到研究生的Dream Offer。
“香港没有美团/滴滴/支付宝/共享单车”
━━━━━
第五年
在香港第五年,是我记忆中跟香港最接近分手的一年。曾经的同窗各奔东西,有出国继续进修的,也有回内地发展的,而我先在香港找了份普通的工作,月入一万出头。
理论上,最艰苦、最拮据的学生时代熬过了,有了自己的收入,可以在这繁华的都市随意享受,终于迎来好日子了。但事实上,我却一点也没有觉得比之前更快乐。原因也很简单,一万多的收入,扣除掉房租水电和给爸妈的家用,剩下可以享受的部分仅仅能让自己在温饱线上生存。
再加上香港的生活在某程度上跟内地很脱节。内地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给市民的生活带来莫大的便利。但在香港,这种平民的便利是一种奢侈:香港没有美团外卖,没有滴滴打车,没有支付宝钱包,也没有共享单车。
香港还是最先进发达的地区吗?我到底要不要留在香港?一段对港漂人士的采访特别准确:这种差距感和落差,是因为我待在理论上更先进、更富裕自由的地方,但我过的却不是更先进发达、更富裕自由的生活。
“老板,我想跟你做事”
━━━━━
第六年
留在香港在夹缝中生存?去北上广深换一个地方打拼?回去家乡安安分分结婚生子?第六年的前两个月,我想了所有可能发生的结局,却想不到一番只用了两分钟的话,决定了我未来两年的轨迹。
第六年,我遇到了一个人。初次见面时,她容光焕发,谈吐幽默,为人和善但有着一股坚定的气场,让我不由地一下子被这种个人魅力所折服。而最让我惊叹的是,她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与年龄完全不相称,她仅仅比我大一岁!
带着好奇,我询问了她的职业,想知道是怎么样的平台能帮助一个人成长得如此迅速。得到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理财顾问,也就是俗称的“保险佬/婆”。那不是读不成书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得已才从事的职业吗?这么反差的答案让我放下了偏见,深入去了解财富管理这个行业,一步步揭开神秘的面纱。
不得不承认,香港没有内地蓬勃的互联网行业,也没有内地百花齐放的创意土壤,就连香港电影,也只红极一时,已逐渐淡出观众的记忆。但唯一不变的,是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背靠着完善的法治制度和成熟运作已久的金融管理体系。
香港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1865年创立至今已经153年;而香港最大的保险公司——英国保诚,1848年创立至今更是已经170年。内地人们日益增长的收入和理财意识,让财富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香港的银行保险巨头们也拼了命地网罗有内地背景的人才加入来开拓内地市场。
高薪与医疗税务各行业碰撞的国际视野、透明的晋升平台、五百强国际大公司的光环,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我从迷失的泥沼中拉了出来。不甘心以失败者的姿态离开,决心在财富管理行业杀出一条血路的我做出了可能是这一生迄今为止最正确的决定:“老板,我想跟你做事!”
“香港,余生请你多多指教了”
━━━━━
第七年
来到香港的第七年,也是入境处要求永久居民身份核实的居住要求的最后一年。刚呆满7年的那天,跟过去的2000多天并没有两样。登上入境处的网页,按部就班地跟着指示申请、提交资料、预约移民官,仿佛这件事情已经在心中排练过千百遍。没几分钟,申请就提交完毕,初步审核也已通过,这大概是这7年来经历的各个挑战中最简单的事情了。
至于港漂们的香港梦,更是绚烂得如夏花:有成为外企中流砥柱,作为中外生意贸易的桥梁;有发挥创业家精神,为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而我,则北望神州,在财富管理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服务于内地家庭一个个小目标,利用最贴心的理财产品规划,为一个个内地家庭守护财富,提供保障,奉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香港,余生就请你多多指教了。
- 互动时间 -
财富管理行业方兴未艾,理财顾问们与整个行业一路相伴,一同成长...
每周日的“FA Story”栏目会为大家呈现理财顾问对行业的看法和评论,以及他们从业过程中,酸甜苦辣的小故事。
作为财富管理行业从业者的你,相信在和客户的沟通中,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插曲,总结出种种经验。将你的经历和经验,总结成故事,投稿到顾问云邮箱media@newbanker.c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