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末去哪儿玩 让周末更好玩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西安周末去哪儿玩
每个城市都有着这样的地方,真实,却不那么讨喜,有人说,这样的地方,拆字头上,全是富翁,但我在这里,看见的是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暴发户,白领,学生,艰难度日的底层,无所事事的混混,这个地方都全盘接纳,它,是一座城市的纪录片,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符号。
这种地方,叫做城中村。纷纷扰扰,扰扰纷纷,向前一步是都市,后退一步是市井,但都各有各的精彩。
说起西安的城中村,不得不提的便是曾一度被西安人称作“小香港”的鱼化寨。也许名过其实,但你若是在霓虹初上的时候混迹村中,绝对能感受到那种不可抗拒的繁华场面。
鱼化寨的商业非常繁盛,不用出村,什么都能买到。既有装修豪华的商场店铺,也有多的数不清的地摊。美食、服装、电器、文具等各种小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不管是村里的主干道还是临街小巷,摆摊的小贩都是队伍密集,地摊上的各式物品吸引着成群的男女驻足,小物品价位并不昂贵,但讨价声总是此起彼伏。
,前面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相较之下,街道两旁的商铺却显得冷清不少。
鱼化寨的繁华究竟起于何时,或许已不可考,但村名却是大有来头的。村子的东头立了一块石碑,初略的记载着这个村子的历史源头。
据载,该村曾是周武王为其雨花公主祭天之地,后经历史变迁,“雨花”渐被演绎成了“鱼化”,有鲤鱼化蛟龙的祥瑞。是故,自唐代始,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来此地祭拜,祈求能一举考中, 鱼跃龙门。
也因此,这里有一处高校——西安外事学院,在校门口的醒目处打出了“化鱼成龙”的宣传标语。
八月的西安,暑气依旧嚣张跋扈,我们站在外事南校区门口,怔怔的望着这座“化鱼成龙”传说。
➀
“汇南北之气,顺乾坤之理”。在70亩接天碧绿的鱼化湖畔,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
一块牌匾上的书法洒脱飘逸,上书:七方书院。
书院以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导,辅以现代建筑元素,绿茵花丛,松墙垂柳,亭阁棋布。
身着汉服,抚弄茶艺,每一个外事妹子到这都是“气质才女”。
少年,这盘棋在等你,来吗?
置身于此,便不自觉想起赵丽颖、吴亦凡、吴磊也曾相约在这里......
➁
>>>只识书香的你<<<
对于大部分人,如果不读硕士博士,大学会是一生中最后一段不被生活琐屑叨扰、可以安心读书的日子。
不知道毕业后的你,可曾想念过这座藏着书香和她身影的象牙塔......
食堂里7块钱一碗的拉条子,味美量足,在这里上了多年学,硬生生的把南方胃变成了西北胃,爱上了那筋道的面。
还记得,当年是谁经常陪你走过这里的一砖一瓦,刷遍这里的美食吗?
绕着操场,突然就响起当年军训时的烈日和当年三五成群追着帅气的篮球少年的场景。
记忆里的时光,还有属于这些林荫道上的日子还是青葱年华。
都说这世界上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属于白天,一种属于深夜。
白天的胃,矫情浮华挑剔,吃的是身份是社会属性是脆弱的自尊;深夜的胃,满是烟火气,吃的是温度是食物本质是柔软的灵魂。
夜幕降临,租客们从四面八方回到鱼化寨,学生们三五结伴寻找自己的钟爱,各个巷子里灯火通明,这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卸下一天的疲倦戒备,一头扎进小巷子里穿过拥挤的人群,穿过弥漫在空中的炊烟和孜然,找到期待许久的美食摊位,驻足、交谈、等待,直至自己的美食出锅。
那种放松的感觉瞬间忘却了压在身上的业绩、考核、明天的生活,此刻,只想和身边的ta分享趣事和美食。
外事南区对面这家最解气的美味——纯手工酸辣粉,不知吸引了多少重口味食客。
酸辣粉滑爽劲道的粉,配以油酥的花生米,香喷喷的油辣椒、酸溜溜的老陈醋、麻酥酥的花椒粉、浇上滚烫的高汤,热气腾腾里撒上一把葱花香菜,满嘴的恣意和畅快!
佟师傅说:“每年最期待的便是夏天,40度+的高温,骄阳似火,心里却是乐呵。”下午三四点左右出摊,忙罢都到凌晨,一天卖300多份那都不在话下。
五块一杯、好吃不贵,香喷喷的酸奶加上五颜六色的配料,这才是夏天该有的颜色。
下午4点,贾师傅准时出现在了蓝湖树商业街对面的巷子口,等着买鱿鱼的吃货们一下就把摊子打了围。
数好串子,串起来的新鲜鱿鱼一沾上高温的铁板便开始滋滋的卷起身子跳起了舞……翻转几番,诱人的美味即便出炉。
给每串鱿鱼都刷上了最后一层酱,老贾这一轮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4年的经营,娴熟的他抬眼看看,就知道围在小车四周的人们各是应该拿几串。
冰凉爽口、辣味十足,5元6串荤素随意搭配,和驻扎在这条街上的其他老摊位来说,雷姐还算个“新人”。
想起一年前,她还在五路口万达门口徘徊挣扎,和街边那些装修得体、门面阔气的店家争生意......
奈何,终归是生意不景气,于是,便转战到鱼化寨的这条巷子。竞争依旧激烈,但总算稳住了脚跟,为了迎合这里的学生消费群体,价钱自然就比五路口那边便宜许多,味道却不曾改变。
和雷姐一样,这寨子里,还有许许多多为生活四奔波、寻找落脚点的身影,他们一直在努力认真的生活......
那一年是2003年,全民皆兵抗击非典。也就是那一年,刘师傅携着一家老小从沈阳奔向西安讨生活,从工人到失业再到进寨子里推车摆摊卖花蛤,14年来风雨无阻。
一份花蛤,一份鸡腿,刘师傅靠着这两份看似不起眼的小美味在这边安上了家,更是供出了一对硕士博士的儿女。
放面、加鸡蛋、翻炒、加料、盛盘一气呵成,一份出锅不过3分钟。放下手中的锅铲,罗姐长舒一口气,好似完成了一场艰难的战役。
的确,这种桑拿天气,光是面对火辣辣的铁板,就需要很大勇气。
我们去的时候恰巧遇见了住在附近的熟客,光在她家摊位上吃就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味道好,又便宜,再加上这样的夏天,她家的炒面就成了家里不开火的唯一理由。
一杯在手,夏天我有。柠檬茶作为祛暑界的扛把子,真的是夏季饮品标配。
身边的外事妹子说:“这家的饮品伴随了她大学三年,芝士红茶、大叔奶茶或是一杯炒鸡大的超级柠檬茶都能让你在撸串鸭脖麻辣香锅之后祛辣解腻,瞬间战斗力满满。
夜色愈来愈浓,循着人声,我们来到了外事北区对面的鸿运串串香和兄弟烧烤。人头攒动,食客们或者沉默不语,或者高谈阔论,都包裹在这片昏暗里。
卸下了上班族的的外衣,三五相聚,烤一把子肉,要一份麻辣开边鱼,或者一份美蛙,佐以这诗意的下班时光。
过往的行人和川流的车辆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进食的姿态和交谈的内容。
有人在谈论最近的天气,有人在说对面的姑娘,有人一边吃一边抱怨工作,有人就着夜色喝下孤独……或者陕普或者普通话加方言,嬉笑怒骂间插科打诨。
当然,寨子里的美食并不止于这几种,故事还有很多版本,臭豆腐炸土豆烤面筋烤鸡翅菜夹饼......
交错复杂的电线就像是藏在这个村子里的故事,我们抬头看见的每扇窗户里,都有一股对美好生活得渴望。
这寨子里的人一波一波来了又去,或许每一位曾经与寨子有不解之缘的人,在寨子里时,都曾埋怨这里人多,拥挤,动不动就丢手机钱包,偶尔还会遭盗窃。
但是无论这里有多么不堪,对于曾经在这里过渡和生活的人而言,鱼化寨的地位都无可取代。
它以低廉的房租和物价接纳了我们这些除了梦想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们,这个城中村里的小家,成了我们梦想的支点,年轻的我们在这个小窝里发酵着梦想......
我们在这里恋爱,毕业后在这里蛰伏,然后永远地离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