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古渡口
坐落在北溪江畔的漳州华安新圩古村,过去是龙岩、安溪、华安等地区货运客运往来厦门、漳州的必经之路,上下游的物品在这里中转,挑夫进进出出,商船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码头物流使这里热闹非凡,因此新圩村也有北溪“小香港”的美称。
新圩老街
中西合璧的老街建筑
新圩村从唐朝开始就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集散地,这个不起眼的山区小村庄有一条曾经寸土寸金的古街,骑楼一座座整齐地排列着,商户一家家紧挨着,在当地水上人家林腾巍的带领下,我们见证了古村曾经的辉煌。
水上人家林腾巍接受本台记者采访
记者:“走在新圩村这条古街道,我们会发现这旁边其实是骑楼的设计。”
林腾巍:“对,这个是非常特别的,在闽南传统的民居,漳州这个地方传统民居是‘五凤楼’,我们闽南人说的‘大五间’,它其实是非常内向性的,两进三开的房子,中间有个天井,窗户开得非常小,为了防贼防盗。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边所有骑楼商业建筑,窗户开得非常大,甚至整片像我们现在店面一样全部开着门和窗户,做生意,还有这边的建筑风格非常特别,这个砖不是本地产,是从厦门漳州运过来的,非常精致的砖。”
记者:“红砖,闽南话叫‘红砖厝’。”
林腾巍:“对,是红砖厝,而且你看这个粘贴,很有讲究的,转角处这些,柱子这个位置,它其实是抽象的西洋建筑柱式。”
记者:“真的很难想象,这个小镇它的建筑风格还蛮讲究的,而且不要看它小小的店面,它是有三层楼吧。”
林腾巍:“对,它是骑楼,然后上层住人,最下面是店面。”
记者:“二楼的木窗子,窗棂还是挺完整的,三楼那个绿色的是?”
林腾巍:“花瓶,这个是西方建筑才有的花瓶,这个是别的地方传进来的,西洋建筑风格,这边是完完全全没有的。”
记者:“说到这,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小镇上会有骑楼这种设计呢?一般只有很繁华的商业地段,才会想着让人躲雨,来来往往方便交易。”
林腾巍:“这个小镇是一个码头,是北溪贸易的起点也是终点,这个码头的腹地是非常大的,所以商业非常繁华,当时称这边是‘小香港’,往来货物向北,从漳州厦门运上来的一些轻工业制品,比如丝布这些,还有洋火,就是火柴,蜡烛。”
老街的石板路
新圩的古街道是用条石板铺成的,如今光滑的石板路已经不再有人头攒动的商贾,阳光渲染的骑楼上,也不再有开窗梳妆打扮的少女。但是,这里的一砖一瓦,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曾经南来北往的商客们把这里当作是货物的贸易中心,永不间断的货源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契机。
林腾巍:“你看这个石板路,都是以前留下来的,已经磨得非常光滑了,别看它现在没什么人,其实当年这边摩肩擦踵,小小的两百多米街道,几乎是挤满了人,特别是集市的时候,或从漳州来的船,运了一船货物的时候,各种挑夫这边等。”
记者:“现在我们走在这个石板路,有的是条石,有的是圆形鹅卵石铺就的。”
林腾巍:“这个中间的条石是下水道,两边是鹅卵石铺在旁边,下水道也是非常发达,你看这上面都非常干净。”
记者:“石头的表面真的非常非常光滑,刚好看到有一位居民正在冲石板路,本来就很光滑,他一冲更亮了。”
林腾巍:“是的,都可以反光了。”
记者:“我要看一下今天梳头发有没有梳工整,可以当镜子照。”
老街杂货店主人明星
林腾巍:“我们往这边走,这边就是当时新圩古渡的中心,这边有个小广场,这边就是当时商业比较繁华的地段。现在在我们的右手边就是当时的饭店,饭店主人叫做木春,他炒了一手好面,家乡人一致好评,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栋就是商店杂货铺,这个店主人叫明星,卖粮油,还有生活物资之类,印象比较深刻,他做面条,这是全镇唯一一家制作面条的地方。我们现在左手边这家店就是裁缝店,做衣服都要在这里裁,当时做一件衣服要排队等候的,这边生意真的是非常好。”
老街的裁缝店
记者:“这是不是小镇上唯一一家裁布店?”
林腾巍:“可以这么说方圆几十里唯一一家缝纫做衣服的店。”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它两层的设计,这个窗户就是很明显,很经典的那种小卖部。”
林腾巍:“相当于一个橱窗,当时没有玻璃,它是用木板一片一片组成起来的,白天开起来,这个木板撤下来,一个活动的橱窗,旁边是一个小门,平台上面都是红砖,已经都碎掉了,看起来岁月的痕迹非常明显。”
记者:“包括这个门拴还是很古朴,是有一定的年纪了。”
林腾巍:“我们前面的那一小栋是棉被店,专门做这个棉花制品,周边需要添置棉被也是过来这边。”
新圩古渡口的台阶
走过古街道,沿着一百多级石阶而下便来到新圩古渡口了。据史料考证,华安的瓷器和茶叶,早在明清时期就经新圩古渡口远销海内外,距离这里约三十公里的高安镇“东溪窑”,它烧制的精美瓷器就是通过新圩古渡口运到漳州龙海月港,再经由月港出口世界各地。
新圩航运管理处
林腾巍:“现在我们往下走向码头,在我们右手边这栋红色的房子是当时的航运管理处,现在改成水上博物馆。”
记者:“旁边还停着一艘船。”
林腾巍:“旁边我们看到的这只船就是‘三肚船’,我们这边最小的工具船,有三个船舱,靠人力桨划。”
鸟瞰新圩古渡口
记者:“现在是来到了新圩村古渡口,非常非常漂亮的一幅景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一棵非常大的榕树,旁边有一个水车,江边还停着一艘游览船。”
林腾巍:“对,游览船,这棵榕树有几百年的历史,要三四个人才能环绕得过来,树荫的直径应该有个四五十米,这个相当于候船亭,种一棵榕树给人乘凉等船。”
记者:“这算是一棵榕树大伞了。”
林腾巍:“我们当时没有建筑,就种了一棵树,古人也是说“前人栽树,后人遮荫”。“
记者:“这边以前是只有货船而已吗?还是说有客船?”
林腾巍:“有,客船货船都有,最早的是货船客船一起,比如说这边有船只,我就搭个顺风船去漳州厦门。从这边运向漳州厦门的是闽西北的一些土特产,比如瓷碗、纸制品还有一些木炭竹制品等等。还有我们有一个镇叫仙都镇,那些华侨都是从这边向南洋进发,比如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非常多的华侨都是从这边走出去的。到了后面,有做了几只机动船,烧煤的机动船,在漳州跟华安这边往来,我的爷爷也是船长。”
记者:“哇,是货船还是客船?”
林腾巍:“客船的船长,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说到我爷爷名字都认识,会说‘我坐过他的船’,感觉也是一种荣耀吧。”
旅游船船长林元鸿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陆路运输开通以后,北溪的水上运输从此没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的古渡口已经不再扮演商业贸易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接待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水上文化。
记者:“现在站在这个古渡口,感觉好好,因为你会很清楚地听到鸟叫声,游客还蛮多的这阶段。”
林腾巍:“对,现在是春节期间,如今我们水上人家的后人,希望它能够重新展现另外一番繁华吧,我们林氏在这边开发了一条游船,还有一些水上的项目,将来游客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做得更好。”
记者:“我感觉,就算不去坐游览船,坐在这看这样的景象感觉就很舒服。”
林腾巍:“是的,这个设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了,古色古香吧。”
记者:“游览船好像启动了。”
林腾巍:“现在游客比较多的,二十分钟就发一次船。”
记者:“那这种船的路线是?”
林腾巍:“绕这个鲤鱼洲一圈。从前这里非常繁华,陆路运输以后,水上运输没落了,如今看到这些游客,过来体验水上人家生活,确实是不错。”
络绎不绝的游客
记者:“有看到旅游团哦!您好,您是过来这边游玩的游客吗?”
游客甲:“对。”
记者:“是从哪里过来的?”
游客甲:“漳州。第一次过来。”
记者:“见过这样的渡口文化觉得怎么样?”
游客甲:“我觉得挺好的,有听说这里原来有‘小香港’之称,很多进出口的一些货物都要由这里出到海外,我觉得新建这个还不错,挺原生态的,能更好地展示这里的景色和文化,特别是这边的建筑保留得挺好的。”
记者:“您好!您是哪里人?”
游客乙:“我南靖。”
记者:“怎么样?这样的渡口文化。”
游客乙:“这边水边景色挺好的,山清水秀,空气很好,南靖是土楼水比较少,这边有山有水比较漂亮。”
记者:“下次会推荐朋友过来吗?”
游客乙:“可以,多带几个旅游团来。”
当地老人黄吾田和他的手工船模
如今,上岸定居的水上人家也一直珍视着他们曾经共有的记忆,七旬老人黄吾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光,做起了“五篷船”模型,供过往游客观赏。
记者:“师傅,您好!您现在做的这是什么船啊?”
黄吾田:“五篷船。以前船都是这样子的,运输全部都是用这种船运输。物资全部靠五篷船进出。”
记者:“以前新圩古渡口的船全部都是这种五篷船?”
黄吾田:“对。现在旅游区一设立,游人很多,常常来问东问西,我就告诉他以前船的重要性,不然以前没有游人来不知道我们这边船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我的心情就好,很欢喜,心情非常好。”
渡口的“三肚”小船
红船点缀的北溪
昔日繁华褪去,留下的是历尽沧桑后的宁静,还有那些历史的痕迹,新圩古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码头遗址和研究漳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今正在焕发起新的生机,重新演绎往日的辉煌。(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黄月慧/文 林腾巍/图 编辑:闻达)